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帝国的兴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10篇

  《帝国的兴衰》是一本由段鸣镝 著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一):不错的书

  书里有不少考古的发现图,,补充了专家的点评,还有作者自己的讲解,比纪录片更详实些。话题谈得比较深,谈到儒、道、法思想的治国思想等。还讲了一些历史上的一些精彩典故,韩信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董仲舒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不错的书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二):历史是个小姑娘,谁都可以打扮。

  这是中国这几年历史界,难得的叛逆和出世之作。作者抛弃了传统的基于政治德性的角度来谈国家的兴亡。但是,又不落入马教的窠臼,对大一统等教科书上热捧的政治行为,给予了有力的反击,用一只更加客观和实证的方式,揭露中国几千年来,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根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启发意义,本书对国进民退的批评更是给力至极。让人不禁担心制片人的命运。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三):兴起衰退兴起

  探讨的主题就是国有制的衰退和私有制的兴起:从古老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代),到土地的归属的模糊化(西汉初期),再到土地国有恢复的彻底失败(王莽),最终形成现存的私有制(后续两千年)。

  现时不同往日, 房子只有七十年代的产权,那么我们现在是差不多又回到了国有制的时代。真不知道..... 对国进民退的批评给力至极。让人不禁担心制片人的命运 …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四):书比较过瘾

  纪录片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1347796/大家可以看看,一直觉得是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现在网上还是只有三集,据说剧组拍了六年……

  百度了一下,书的作者是纪录片的编导,补充了很多东西,应该都是拍摄时准备的素材,所谓的编导是编剧+导演?片子拍的好,写书也不赖。还看过别人博客上发的他写的编导手记,十分有意思。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五):读后感一

  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维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暗含着某种轮回的宿命,今日的国人和国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并不比古人聪明多少,也同样面临着土地兼并、官僚贪腐等相似的问题。图文并茂、印刷精良是好的,层次和脉络不清晰,观点和内容探讨不深刻,有东拉西扯之嫌是不好的,文风和考据虽谈不上多精彩动人,但无疑是比历史课本要强的,奢侈的排版和行距浪费了大量的纸张,整体的信息量不大,且大部分内容并无新意纯属常识。作为一本信手拾来的闲书,对于阅读经验丰富的人来说,看完整本书2个小时足够了,对历史感兴趣的童鞋们,站在书店里略翻翻就可以的程度,买?我看就木有必要了吧。。。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六):几个点确定不了一个函数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这本书探讨的主题就是国有制的衰退和私有制的兴起:从古老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代),到土地的归属的模糊化(西汉初期),再到土地国有恢复的彻底失败(王莽),最终形成现存的私有制(后续两千年)。

  现时不同往日,用于耕种的土地已经不是每个人的必备,实际上我们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大概就只有房子了。可是房子只有七十年代的产权,那么我们现在是差不多又回到了国有制的时代。真不知道我们到底经历的会是三代那样的平缓过渡,还是像新莽政权那样瞬间崩塌。

  不管是什么行业的人,都有一个职业习惯,凡是越早的人事,水准越高,后人根本无法超越。好比在武功上,阿青就比乔峰厉害,乔峰又比郭靖、杨过他们厉害,而到了袁承志、胡斐的时代基本就是靠兵器了。再如评说千古帝王,康熙乾隆必不如唐宗宋祖,唐宗宋祖肯定不如秦皇汉武,而所有人共同的理想就是尧天舜日,虽然其存在的真实性尚待斟酌。不过这也可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假象的榜样(如同别人家的孩子),让后世的君王能够不断地努力。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种古人与今人的对比往往会因为时代眼光的局限性而显得看法有些偏颇。(书中关于王莽的一系列平反很厚实,纠正了我很多偏激的观点: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中国的文史书籍在证明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比较肤浅的逻辑错误中:事物发生前有征兆A,事物发生后A变成了B,所以这件事的发生的原因是A的变化导致的(而实际上,有变化的还有C,D,E等等,只不过他们只看到了A)。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甲和乙的关系不好,在某天甲和乙吵了一架,到了晚上乙就死了,那么判案的官员马上就可以得到结论,甲是谋杀犯。这两件事是相互独立的(概率为P1,P2),没有任何触发关系,虽然有可能同时发生(P1*P2)。回到这本书上,一个王朝的兴衰难道就仅仅是制度上的问题吗。中国的主体政治制度在隋唐时期基本就已经成形了,可是之后还是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兴衰。而“暴秦”仅仅就是指关于役和土地吗?作者是不是排除掉了其他存在的因素?作者是不是设置了对照组(Control Group)?这两件事是充分必要条件还是只是必要条件?

  中国朝代更替往往有一个这样的循环。每个王朝的初期往往会总结前代灭亡的具体原因,而他们针对此的解决方案最后又成了他们自己的灭亡原因:隋代亡于外戚(杨坚是北周末代皇帝的岳父),唐代亡于边镇割据(李渊是太原留守),宋代亡于抑武兴文(赵匡胤自己是殿前都检点),元代亡于社会等级(成吉思汗曾经被金人压迫),而明代大体亡于宦官和党争(朱元璋曾立碑太监不得干政,坚决打击淮右等等大臣形成大派系)。可这些只不过是其导火索或者直接原因。

  我们对于王朝兴衰周期律根本原因的思索却非常浅薄。如同世界发生的任何一件事,往往不是一个两个简单的原因就可以概括得了,毕竟谁都不是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周期函数。千万不要因为看到了一个横截距、一个纵截距就利索地写出一个直线方程——我们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前面几个周期的波形,要想把整个函数的表达式写出来还早着呢!

  《帝国的兴衰》读后感(七):《帝国的兴衰》观读感

  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帝国的兴衰》是这个国家媒体首次尝试从经济学的视野解读中国从秦汉以降的中国社会矛盾和政权更迭的原因。

  该书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2、地方和中央的是统一国家政治天平的两边。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大小将对国家政治的平衡产生重大影响。秦汉两代都没有很好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秦代是重中央,压地方;汉代则是重地方,削中央。虽然在文帝、武帝时期地方上郡国的势力逐渐削弱。但是从西汉末一直到东汉末,地方豪族、门阀势力逐渐崛起。这些人主要是皇亲国戚、地方上的黑恶势力、大土地所有者、政府官员或者多者兼而有之。这些势力从一开始与中央对抗、侵占平民土地,再到互相之间争权夺利,对汉朝的政治经济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汉朝的灭亡。

  3、土地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重要议题。秦汉两代的土地政策对两个朝代的兴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以农业为本的社会,农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赋税收入,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农民问题不能妥善以解决,必然加速政权的倒台。

  4、追名逐利是人之本性,政府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业和商业。二者缺一不可,农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为商业贸易打下基础,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商业则促进物资流通,可以使得社会资源在市场之下得到相对有效合理的分配。而政府暴政、徭役繁重、赋税过多、连年征战、与民夺利和压制商业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表现,也会破坏经济的发展,导致衰落。

  5、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之间的关系应好好处理。汉初为促进经济发展,开放山川湖沼给民间开发,但是当民间资本坐大之时,政府又对民间资本进行限制,由国有资本来发展重要的行业。这造成了两个不利后果:国有资本由于占有优势,地位稳固,便不思进取,效率低下,政府官员没有商人的经营才能,贪腐严重;民间资本由于无法进入盈利最高的盐铁行业,转而投资次盈利高的土地,导致汉代土地兼并严重。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关系处理不当,不但会导致为政府控制的重要行业效率低下,拖经济后腿,民间资本转战其他行业则可能导致某些行业无序和过于激烈的竞争,在汉代,民间资本的竞争的是土地。而国有资本控制的过严过死是,重要行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后退使得相关经济领域发展也不景气,如汉代国营手工场制作的铁器质量低下,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汉代土地兼并则使得无数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成为社会上一股不稳定的力量,随时有可能推翻现政权。

  6、改革中的理想主义、道德和制度。王莽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和道德至上主义者,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参照以前所谓“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王莽在政治上的清廉和道德上的崇高使他赢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支持,但是在改革上他是拙劣的。他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改革上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得罪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导致了自己的倒台。在改革中,他反复重申道德,希望以道德的力量使得各个阶层之间妥协让利,但是嘴皮子上的力量无法让地主豪强交出土地,在这个方面,只有以实力加之合理的制度才能推动改革,而非说教。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充分的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为了向前进”。从以上几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纪录片还是书,着眼点其实在当下,而非历史。前几年《大国崛起》梳理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最近的《金砖之国》则是关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之路。《复兴之路》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回顾。《帝国的兴衰》则在探求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着眼于回答人们的普遍疑惑:为什么中国古代曾经先进而近代却落后?为什么当代中国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面临着漠视和非议?“商品经济”——是作者解读的思路和红线。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是宋代。但是宋代给人的一般印象是积贫积弱。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出现宋亡于蒙古,明亡于满清的现象?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为什么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就被扼杀了呢?

  这是个问题,我们下回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