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命的自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致命的自负》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命的自负》经典读后感10篇

  《致命的自负》是一本由(英)哈耶克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2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二):《致命的自负》读书笔记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写作背景是1978年他曾打算以“社会主义是否是个错误”为题,在巴黎与对手进行大辩论,而这本《致命的自负》便是当时为论战而准备的简短宣言扩充而成的,可以算是哈耶克对自己毕生致力于探讨市场文明的运行原理、反对计划经济选择的一个总结。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提出了“扩展秩序”这样一个概念。本书要论证的是,以建构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社会主义为代表的这样的,妄图用理性去设计人类发展的进程以及社会制度,要求中央政权安排人类交往的这样的社会思潮,都是虚妄的理性,都是自负的,在有关这些资源的知识如何产生、如何能够产生以及如何才能得到利用的问题上,这些思想犯下了事实方面的错误。哈耶克在本书中坚持了自由主义的观点,捍卫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本书正文部分共分为九章,一至三章,即“在本能和理性之间”、“自由、财产和公正的起源”、“市场的进化:贸易和文明”三章先是详细论述了扩展秩序的这个核心及其形成过程;四至六章,即“本能和理性的反叛”、“致命的自负”和“贸易和货币的神奇世界”讨论了建构理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对扩展秩序提出的挑战,解释他们观点形成的原因并加以反驳;第七章(“被毒化的语言”)从语言学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对语言造成了怎样的破坏,以及要我们不要陷入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第八章(“扩展秩序和人口增长”)一章主要驳斥了马尔萨斯主义恐慌症,即对人口过剩的担忧;第九章(“宗教与传统的守护者”)对宗教在道德传统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了简短的评述。总体来说,本书的写作思路是先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再对对手的观点进行反驳,但我在阅读上还是觉得在具体章节的划分、论述上稍显混乱。
理解本书的前提条件是理解哈耶克提出的“扩展秩序”这个核心概念,为了描述这样一种秩序,第一章哈耶克从人类起源讲起,他认为人类原始的本能是休戚与共与利他主义,但仅仅只在刚开始时的小群体中进行合作是阻碍其发展,因此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不限制一些本能,比如休谟就曾说过譬如乐善好施这样高贵的情感,“就像于此几乎完全相反的事情即非常狭隘的私心一样,并没有让人们适应大社会。”这些限制便是制定一些有关私有财产、诚信、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私生活的规则,从而由此形成了扩展秩序,而现在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秩序之下。但很明显的是,因为这些规则是为了限制人类的某些本能而产生的,那么这些规则必然会与人类的本能产生冲突,这两者在我们的世界中同时存在。但哈耶克也不是认为就是要消灭某一方,而提出我们必须要学会同时在两种秩序下生活,具体来说就是,在微观层面,即在小群体或我们的家庭中可以偏重人类原始的本能;而在宏观层面,即从我们更广阔的文明的角度来看,必须要使用那些限制本能的规则。而如果我们将适用于微观层面的规则应用于宏观层面上,亦或是将宏观层面的规则应用于微观层面上,都会毁了另一方。因此,哈耶克认为以社会主义为代表的这种集体主义思潮是渴望原始人生活的返祖感情,虽然接近于人类的本能,但这对于我们的现代文明来说是有害的。
另一方面,哈耶克还指出这样一种扩展秩序是自然的产物,这些限制本能的规则通过学习和遗传本能一样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恰恰这样的规则或说传统就是哈耶克给本章所起的标题“在本能和理性之间”的那个东西,因此这便是不是理性设计的结果,这也是后面哈耶克反驳社会主义、建构理性主义的一个角度。
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些规则不是限制了人类所有的本能,有些本能是有利的,这指的是学习和模仿的本能,而上述的对本能进行限制的规则便是通过模仿和教育代代相传的。但哈耶克也认为,“智力不是文化进化的向导而是它的产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见识和理性为基础。”“人能变得聪明,是因为存在着可供他学习的传统,但这种传统并不是源于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理性解释的能力,而是源于作出反应的习惯。而头脑本身并没有包含多少可以检验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也没有多少对人的环境作出解释的能力。在个人成长环境中形成的理智,反过来又制约着供个人汲取营养的传统。”这也是后文哈耶克用来反驳建构理性主义者要用理性去改造、设计我们的文明的一个重要角度。
    哈耶克在第二章考察了几个代表性地区的历史进程来证明自己所说的扩展秩序发展的确是自发的,而非政府主宰。哈耶克认为历史学家有一种教条,“他们把强大国家的建立说成是文化进化的顶峰,其实这经常标志着文化进化的结束。”书中举例说到的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年代和罗马帝国最初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为世界提供了建立在个人财产绝对观念上的一个私法楷模,而在罗马的中央政府取消了创业的自由之后,这种最早出现的扩展秩序才开始衰落并最终崩溃。书中还提到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这点中国学生深有体会,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最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四大发明的发明也不在最大一统和和平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些大的王朝出现的盛世也往往出现在这个朝代的前期,而当国家强大起来之后,它一心只想原封不动地维护传统秩序,因而也就扼杀的创新,王朝也就走向了衰亡。
第三章主要从贸易的形成起源讲起,论述了贸易的好处以及贸易对扩展秩序的进化带来的好处。从贸易的形成起源来看,由于只有个人,而不是他的群体,能够获准和平地进入外邦人的领地,因此他获得了自己的同胞所不具备的知识,因此,“贸易不能建立在集体知识上,只能建立在独特的个人知识上。”而要想使这种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利用,只有越来越多地承认分立的财产。结合到国家发展的层面上来说,起初为经商的个人提供了更大独立性和安全的政府,是这种商业带来的信息和人口的受益者,但是,当政府发现自己的人民日益依赖某些食物和原料的进口时,它们本身经常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竭力保障这些供应,而强大的政府对自发的改进一再造成破坏,使文化的进化过程半途夭折,中国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前三章对扩展秩序进行了论述之后,哈耶克便用他的这个理论体系去反驳了建构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社会主义等的一系列主张。在第四章一开始哈耶克便鲜明地指出这些主义“是病态思维的产物,是一种滥用理性的错误的科学学说和理性学说”,并且“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类各种制度的性质和发生做出错误的解释。”哈耶克在本章中对笛卡尔、卢梭、爱因斯坦等诸多知名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一再强调,“道德规范,尤其是我们的财产、自由和公证制度,并不是人的理性所创造,而是由文化进化赋予人类的第二禀性。”而近现代的思想家们所提倡的“自由”也不是因为人类本身要摆脱枷锁、追求自由而产生的,反而是因为人类为了保护个人生存于安全而制定了一些限制性规则。而在论及到产生这类思潮的原因时,哈耶克认为是因为“理智的人倾向于过高地估计理智,倾向于认为 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文明所提供的优势和机会,一概归功于特意的设计而不是对传统规则的遵从,要不然就是认为,我们运用自己的理性,通过对我们的任务进行更为理智的思考,甚至时更为恰当的设计和理性的协调,就能消灭一切依然存在的不可取现象。”我想这样的高估理智的想法也正是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吧。
第五章“致命的自负”更详细地论述了为什么建构理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为什么要对传统道德进行改造,正是因为传统道德无法满足理性主义的要求。他们认为“凡是没有得到科学证实的,或没有被充分理解的,或目的缺少充分说明的,或有些不为人知的后果的,都是不合乎理性的。”而哈耶克认为在此标准下,不仅传统道德和资本主义的大多数信条和行为方式都不满足这些要求,而且社会主义提出的那些规则也无法用理性加以证明。但哈耶克也赞成在一定程度上要对有的传统道德进行改造,但我觉得在具体论述上有点含糊。
在本章中哈耶克还批判了自负的其他表现形式。如哈耶克通过证明扩展秩序不是人设计出来的来反驳所谓的考虑周全的理性设计的行为;再如通过证明扩展秩序下的私有财产制度“使所有人的只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使没有财产的人得到几乎和有产者同样多的利益”来反驳社会主义者要求的集体所有制;再如通过论述在扩展秩序中未知事物能够自身有序化来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者进行的计划的反对:“任何人都根本不可能知道人们在这种计划中所能动用的资源总和,因此对这些资源不可能进行集中控制。”
在第六章“贸易和货币的神奇世界”中,哈耶克解释了从古代的老百姓到现代的社会主义者为什么会对商业、贸易以及金融有反感。首先是商业贸易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商业和贸易对保密往往有重要的依赖,再一个原因就是人人往往赞赏看得见摸得着的体力劳动,而对商业贸易等需要用到脑力劳动的并不是很看重。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也有这样的考虑因素。
第七章“被毒化的语言”谈论到了社会主义者提出的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对我们的语言的影响。首先作者表明语言对我们行为是有密切影响,还举例讨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样的概念其实不够准确。接下来是本章的核心,指出了“社会”、“社会的”被滥用,反对“社会法治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公正”、“社会权利”等一系列用法,对它所限定的词的含义造成了破坏,使得语义不明。这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章,虽然我们现在很经常用,并且好像无法避免。
第八章“扩展秩序和人口增长”也是与我们当今社会联系紧密。马尔萨斯对人口过剩的担忧主要是从劳动者数量增加-边际生产率下降-工人的收入下降这条思路进行考虑的,而哈耶克反驳马尔萨斯的观点主要抓住了在马尔萨斯的假定中劳动力是同质的生产要素这点,哈耶克认为随着交流的加强和通讯及运输技术的改进,人口的增长和就业密度,使劳动分工具有了优势,导致了迅速的多样化、差异化和专业化,使人们有可能开发出新的生产要素并提高生产率。而不同的技能,无论是天生的或后天获得的,都成了各具特色的难得的要素,常常在多方面互为补充。因此,带来生产率提高的,不仅仅是更多的人,而且是更加不同的人。类似地,我也认为不应该简单地说人口是负担,而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所以我们应该将多着眼于人才的培养方面。
另外,哈耶克还准确地预测到了人口增长率正在接近或已经达到定点,不会继续提高,而是会下降。西方国家现在情况已经是人口停滞了,政府出台各种措施鼓励人们生育了,当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不会追求多生孩子,而是着眼于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对仅有的孩子的教育上了。中国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中国之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至少在这方面来看是不科学的,因为当经济发展水平上去后自然生育率就降低了。
第九章“宗教与传统的守护者”这一章中能看出作者认为宗教对扩至秩序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并进行了对比,认为在“过去两千年的宗教创始人中,许多是反对财产和家庭的。但是,只有那些赞同财产和家庭的宗教延续了下来。所以,既反对财产又反对家庭(因此也反对宗教)的共产主义主张是没有前途的。”
哈耶克的论证还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不仅从经济学理论中寻找证据,还从哲学、法学、历史、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中汲取证据。读完全书后,对哈耶克提出的“扩展秩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比较赞成哈耶克所说的世界上有一些事物本身就处于本能和理性之间,确实有一些看不见的事物(比如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在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有序运转,这种自发的秩序确实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了魅力。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尊重私人财产权利,政府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在我国当下就是要坚定发展市场经济。通过减少管制在全社会营造比较宽松的营商环境,通过建立负面清单机制提高政府运作效率,鼓励创新,不对创新领域做过多的干预,这反而可以推动我们社会快速发展。同时要尊重我们自古以来逐渐发展出来的各种习惯、传统,不能妄图全部推翻、改造。
但是哈耶克所倡导的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在现实中还是面临困境的,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早不是完全的竞争性市场,哈耶克所说的自发自生的可自我调节的秩序早已遭到了人为的影响,一方面还并不是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而是指垄断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发产生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已经告诉我们垄断是低效率的,是会产生无谓的损失的,那么这时再一味地反对运用人类理性对经济进行干预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了。另一方面,涉及到稀缺资源、公共产品时,这样的一个自发秩序是否真的能良好运转呢?尽管哈耶克说“贸易比国家更古老”,但国家也是个非常古老的存在了,国家在公共服务、公共产品领域对这个扩展秩序的干预也是自古有之,并也随着这样一个秩序演变发展。但政府在对这些领域插手时也应该注意干预的程度,维护竞争秩序,促进扩展秩序的发展。举例来说,互联网专车服务对传统的出租车行业造成了冲击,对普通市民的出行带来的便利,这时政府应该考虑的是使得这两种模式公平竞争,如果传统的出租车模式被消费者所抛弃,那么政府考虑的应该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此再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改革,而不是一味地拒绝新事物,否则这些创新就会出现哈耶克所说的“无一例外地被国家的力量所窒息”。
还有市场的负外部性问题,哈耶克在讨论扩展秩序时并没有将环境纳入其中考虑,而人类发展至今,环境问题已显得日益重要,可能扩展秩序下的自然人和企业在经历了破坏环境后的“报复”之后自身可能会对哈耶克所说的传统道德进行修正,但可能一方面已经对环境做出了不可逆的破坏,另一方面后发国家为什么不能在自身发展阶段就开始介入,避免走“先发展、后污染”的老路呢?
有一些问题我觉得的确是处于两难的境地。比如最低工资标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当政府将最低工资限制在市场均衡工资的均衡点之上时,会造成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因此与原均衡点相比,有一部分人失业了。但政府划定最低工资标准确有保护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的以及维持最基本的尊严的考虑,在这一点上我还没有思考清楚,可能政府的最低保障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纵观全书,我们要反对的是过于高估我们的理性,妄图用人类的理性去重构一个理想世界,这是脱离实际的。但面对现实的种种新问题与挑战,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理性,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去修正我们现行制度上的一些问题,但政府要保持谦抑的姿态,一切是为了使我们整个秩序更加有序地运转。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三):评《致命的自负》

作者是一个与“社会主义者”对抗一生的斗士,这本书是他批驳社会主义学说的论据的总和,他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
1,首先他有一个预设条件,他把“社会主义”等价于“计划经济”,他把“资本主义”等价于“市场经济”,所以,他在文中经常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做比较,其实是在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比较;
2,“社会主义者”通常是“理性主义者”,题中“自负”指的就是“社会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的自负;
3,作者是休谟的追随者,因此,他对于理性主义者的终身抨击,也就并不奇怪了;
4,市场经济的“私有财产”、“看不见的手”、“每个人追求个人的幸福”,使得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缺少一个目标,缺少一个目的,不够理性,更倾向于人类的生物本能;
5,而“社会主义者”相信理性的力量,因此他们相信,计划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调动整个社会的资源为整体目标而服务,是能够使得全社会的福祉最大化的;
6,作者是将“理性”和“本能”作为一个对面面来看待的,而且他坚信有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介于理性与本能之间的。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四):拓展秩序对理性万能主义的反叛

正如英国人惯有的沉郁严肃,哈耶克在政治光谱中也以一种坚定的姿态站在保守主义一边。这种意识形态的隐喻贯穿在整个英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中。摊开英国的政治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英国始终以一种渐进稳妥的方式推进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演进,珍视自己已经得到的自由并以高超的政治妥协技巧去捍卫,并不觊觎没有得到的自由而是以有限理性的视角谨慎地审视,因为谁也不知道在自由的封印下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以自由的名义把魔鬼从封印中放出来的例子实在太多,而把天使放出来的例子少之又少。
因此,保持对人类理性的审慎是哈耶克一以贯之的态度。在他看来,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演变,本质上是扩展秩序的演变。人类从本能到理性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扩展秩序的发展。人类的原始的本能是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的,但这仅仅只限于在刚开始时的小群体中进行合作。人类一旦进入一种规模社群,那么这种本能就会阻碍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为了一种持续稳定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限制一些本能。这些限制主要是制定一些有关私有财产、契约、交换、贸易、竞争、收获、私生活的规则,从而由此形成了扩展秩序,而现在我们就处于这样一个秩序之下。但很明显的是,因为这些规则是为了限制人类的某些本能而产生的,那么这些规则必然会与人类的本能产生冲突。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在本能和理性之间的世界,本能将我们塑造成我们本想成为的样子,而理性把我们塑造成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两者共同作用把我们塑造成为了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不可能成为的样子。同时,这样一种扩展秩序是自然的产物,这些限制本能的规则通过学习和遗传本能一样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恰恰这样的规则或说传统就是哈耶克给本章所起的标题“在本能和理性之间”的那个东西,因此这便是不是理性设计的结果,但同时也要注意,这些规则不是限制了人类所有的本能,有些本能是有利的,比如说学习和模仿的本能。拓展秩序是本能的理性化和理性化的本能,本能可以遗传,而作为人类得以存续和繁衍的学习和模仿的本能也是可以遗传的,理性是对人类学习和模仿的规则性认识和总结,因此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会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不断累进和沉淀的。我们也许和我们久远的先人在本能上相差无几,但在经过数千年有资可循的历史积累,我们在理性认识上要比先人们高明得多。
既然人类的理性可以遗传,那么我们可以自然地认为我们已经站在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的理性高度,那么人类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理性的夸耀”和“能动的荣耀”。这么一种不可一世的理性万能主义的论调,让哈耶克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他称呼绝对理性主义者每一个毛孔洋溢着的汪洋姿肆表情为“致命的自负”,并预言理性建构主义的颓败。在他看来,代表着人类理性和知识的知识分子常常使得我们这个由自然秩序演进的社会变得危险。因为知识分子视理性为神明,视传统为鬼怪,对传统越反叛则说明在理性上多先进。对于建构理性的偏执和对于演进理性的轻视,常常使得知识分子无视理性在理论中的局限性,不考虑由传统和习俗所组成的世界,漠视有关人的科学,以致“对我们的传统道德规则的起源和作用做出错误的解释”,而且知识分子把人当做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把知识当做人应该达到的一种目的,这种以人的知识取代人本身的错误倾向常常把人推向人性桎梏的深渊。
知识的传播使得建构主义成为可能,而知识分子又常自诩为知识传播的主力军。正如哈耶克所说的:教师、记者和媒体代表,他们在有了些道听途说的科学知识以后,便自封为现代思想的代表,自封为在知识和道德上比依然看重传统价值者高一等的人,肩负着向公众提供新观念责任的人。因此,知识分子在理性的知识习得和传播过程中会天然地抱有对其受众的道德义务,这种道义的责任根植于知识的夸耀。于是,知识分子又会以道德的卫道者的身份来兜售知识,以社会正义的殉道者的身份来祭拜真理,然而知识的富集并不与道德的高义等同,真理的膜拜并不能掩盖事实的本质,从某种角度来说知识分子主导的理性传播只是对知识的夸耀,而这种夸耀一旦演变为道德的说教就容易沦为理性万能主义的自嘲。
包括道德在内的一切人类制度都不是知识分子毕其功于一役的作品,一个知识分子凭借理性建构不出来的东西,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在一起也建构不出来。本能让我们学习和模仿的技能可以遗传,理性让我们学习和模仿的规则更有效率,让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可以沉淀积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也由此而塑造。但理性既带来过天使,也带来过魔鬼,人类对于人间天堂的向往常常加速末世地狱的到来,因此与其祈祷天使的怜悯,不如不让恶魔滴落一滴眼泪到尘世。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五):致命的自负

1978年,80高龄的哈耶克决定抓紧时间和战斗了一生的各色社会主义者们来个了断。
他设想在巴黎举行一次大辩论,大家把观点摆在台面上说个清楚。社会主义一方可以尽情请出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们,支持扩展秩序的哈耶克一方,大可搬出领军人物与之对垒。
问题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是对是错。
很遗憾,这次设想最终仅停留在了设想,并未确实发生。热衷此事的哈耶克在友人鼓励下,将自己的见解写了下来,几经删减,有了《致命的自负》。
书中,哈耶克指出,“扩展秩序”是人类文明建立与发展的力量。这种秩序一旦被干涉甚至破坏,就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波及到道德根基。
何谓扩展秩序?
扩展秩序是“人类的某种能力”与“进化”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能力介于本能与理性,它制约本能,却不来自理性,可以称之为“习惯”。
习惯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中养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这一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共同体的扩展而变化、修正。任何变化、修正都不是有意为之,都是自然而然。
制约着本能的习惯使扩展秩序的形成和维护成为可能。扩展秩序为每个人各展其能提供了一个有益空间。从中,诞生了为我们所熟知的各类行为规则,关于私有财产、契约、交换、贸易、教育等。除了规则,还有禁令。通过禁令,人类不再仅以自己的本能行事。文明,由此诞生。
规则与禁令,构成了道德,一种区别于自然道德的新道德。新道德是文明的标志,代价则是,阻止或堵塞了扩展秩序的发展。
规则和禁令已经达成,国家已经建立,事以至此,唯有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不去妨碍扩展秩序赖以维生的“自然而然”,才算是对扩展秩序所形成的有益空间做出些许维护。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应该杜绝设立目标,“而只需把自己的功能限制在提供公共安全和保障产权与公正规则的实施上。”1
“一切想把某种统一的目标强加于一个不断成长着的秩序或受规则统治的制度的企图,都会导致开放社会退回到群体部落社会的状态。”2
这一洞见,正是哈耶克对经济学做出的独特贡献。他看到了20世纪极权主义和官僚制度对自由的威胁。
那些看不到的人,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伟大头脑,“都是因为他们在理性之外看不到任何有用的知识,或者说,他们不承认人类通过理性而得到的各种知识体系,也受着某些传统行为实践模式的制约。”3
社会主义者们所犯的,正是此类错误。犯此类错误,乃由于他们看到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好处,只看到了好处。他们对人类理性充满自信,自信,乃至自负,自负,乃至盲目自负——致命的自负。
自负的人类以为自己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实际上却在逐步丧失自由。两次世界大战和德国希特勒政权的建立等20世纪一系列政治灾难便是证明。
本来,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哈耶克大可不必理会那些作为社会哲学家才应该重视的问题。但希特勒政权的建立,让他不能无视付诸实践了的计划经济之可怕。因此,他成为社会哲学家的契机还是缘于对经济状况的观察。观察,不止于经济。4
他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形成,重新拷问人类理性的能力。他对“计划”两个字极不信任,极其反对。
那些仰仗理性而自负的人认为,有理性的人是社会发展的操盘手,一切都在计划之内。哈耶克则认为,所有与人类有重大相关的事情,都不是计划而来的,而是自然发展的结果。
从原始部落到社会的形成,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逐步形成。形成的过程就是传统确立和延续的过程。传统文明的到来远远先于理性时代。文明不是理性构建的结果,相反,理性觉醒才是文明的结果。5
看到人类致命之自负的哈耶克,同时看到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他口中的“极权社会主义”,亦即被韦伯称作的“理性社会主义”,有着致命的危险。
这种危险在于妄图运用理性打破传统,对人类的未来,以精心策划代替自然生成。他们相信,比起自然生成,理性策划将更符合人类利益,将在更短的时间内让人类过上物质极大丰富的绝好生活。
这种“相信”建立在一个“自圆其说”上——一切损害眼前利益的都不算损害,因为那一定符合人类长久利益。只有浅薄短视之人才只看得到损害,看不到长久。
哈耶克提醒此类唯理性是从的人,“事实上,文明的发展之所以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类用那些理性不及的习俗(the non-rational customs)约束了自己所具有的先天性动物本能:而且一如我们所知,也正是那些理性不及的习俗,才使得规模日益扩大的有序之群体的形成具有了可能”。6
“扩展秩序”,便是哈耶克在得出“文明先于理性”这个结论时所运用的重要概念。
哈耶克不反对运用理性,只要运用的前提是,承认理性的局限。“若是抱着审慎谦恭的态度,采取点滴改进的方式,理性可以在评价、批判和摒弃传统制度与道德原则上发挥指导作用。”7
哈耶克反对运用理性。所反对的是,指导社会主义的那些理性规范,那些不接受批判的规范,那些被哈耶克称为“构建论理性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者们不是从扩展秩序的传统中得出道德结论,“相反,它们竭力想利用某种理性设计的道德体系去颠覆这一传统”。8
所以,并非理性本身与扩展秩序相龃龉,而是一些人运用理性的方式出了问题。
社会主义者们的构建论认为,文明是人为产物,是理性的产物。只要运用理性构建未来,人类势必从文明走向更加文明。
哈耶克指出,这种观点看似成立,其实支持它的基石经不起叩问。只要超越“自然”和“人为”这种简单粗糙的二分法,就会对随扩展秩序而来的文明究竟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有真切认识。
文明绝非人为产物,至少,不完全是。它的诞生之地——扩展秩序的形成过程是人类克服本能的过程。但这种克服不是非自然的,而是自然的。这种说法容易招致误会——克服本能怎么是自然的呢?
这要看怎么理解“自然”这个词了。“自然”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根的原义都是用来描述各种成长现象的动词。“因此,可以合理地把任何自发成长的、不是由某个头脑特意设计的东西一概称为‘自然的’。”9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自发演化而来的扩展秩序、道德传统、传统文明都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那些试图用理性计算取传统而代之的作为,无疑是反自然的,是错误的。
存在两种典型的构建理性主义者。
一种发端于笛卡尔,认为单纯理性就可以直接为人类欲望效力,单凭理性就能构建新道德、新语言、新世界。传统作为障碍,抛弃之,势在必行。
一种发端于洛克。他将道德行为规则纳入理性之中。他说,“所谓理性,我想它在这里并不是指构成思维训练和推理证明的理解能力,而是指明确的行为准则,所有优良品质和培养道德观所需要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10自身就包含道德规则的理性,更不需要传统秩序。
这两种理性主义者并非因其愚笨而患上致命的自负,恰是因为太过聪明,对理性太过信任,而高估了它的能力。对一切进行计划和控制就成了他们最得意的事,也是社会主义者们矢志不渝践行的事。
注释:
1.《致命的自负》,5页
2.同上,10页
3.同上,5页
4.哈耶克的思想是他对本世纪一系列巨大政治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建立起来的暴虐统治——做出的反应。3页(《致命的自负》)
5.人类早期在不存在国家之前自发出现的贸易、先于理性时代而形成的传统习俗,都证明了文明的成长与其说是由于理性的完善和强大政治国家的建立,倒不如说国家和理性精神的产生是它们的结果。4页(《致命的自负》)
6.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社会正义的幻象》与《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据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年,1979年 版译出,第500页
7.《致命的自负》,3页
8.同上
9.同上,163页
10.同上,52页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六):评《致命的自负》

作者是一个与“shzy者”对抗一生的斗士,这本书是他批驳shzy学说的论据的总和,他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
1,首先他有一个预设条件,他把“shzy”等价于“计划经济”,他把“资本主义”等价于“市场经济”,所以,他在文中经常那“shzy”和“资本主义”做比较,其实是在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比较;
2,“shzy者”通常是“理性主义者”,题中“自负”指的就是“shzy者”与“理性主义者”的自负;
3,作者是休谟的追随者,因此,他对于理性主义者的终身抨击,也就并不奇怪了;
4,市场经济的“私有财产”、“看不见的手”、“每个人追求个人的幸福”,使得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缺少一个目标,缺少一个目的,不够理性,更倾向于人类的生物本能;
5,而“shzy者”相信理性的力量,因此他们相信,计划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调动整个社会的资源为整体目标而服务,是能够使得全社会的福祉最大化的。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七):关于第一章的一些疑问

目前只看完一、二、三章,关于经济贸易的论证挺不错。而在从生物进化对人的论述上稍有疑问。
文中所说的人类中的本能(来源于原始的和动物性的)包含利他的互助互利的原始欲求,原因我们的祖先必须团结在一起,为着整个族群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努力,大家相互协助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理性地逐渐地进化出规则去限制这种原始欲求。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就不存在个人私欲以及个人的期望呢?文中说(P8)休戚与共与共和利他主义的本能,对这些协作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些小团体中的成员只能以如下的方式生存:孤立的人不久就会变成死人。可见霍布斯讲述的原始人的个人主义,纯属无稽之谈。野蛮人并不是孤立的人,他的本能是集体主义的。根本就不存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为什么原始人的本能就是集体主义呢?把原始人看的低等一点,这种集体主义就不是他们意识上主观上的要集体主义,只是受制于自然环境迫使他们这样做。把原始人看的高等一些,他们内在是有一丝丝的个人意欲或者说是个人私欲。人之本能应当是生存和繁衍。甚至地为了基因的延续,生物皆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基因延续作为第一要务,其次才是生存,其所作所为最重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基因能够最大可能的最大比例地繁衍下去。一些所谓为了“大局”牺牲自我的利他行为皆如此,参见《自私的基因》难道说其存在根本上不是为了“自私”的目的,而所谓的休戚与共、共和利他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吗?这里说的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本能当属其中,因而分析人类之本能,当是如此。若果建立在如此的基础上。书中的观点同样可以演绎为人之理性地规则是在与本能相抗,即不断消除其自私性,在理性的作用下,在对未来的规划下更加地维护更广大的集体利益。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八):在凯恩斯和马克思如日中天的时候坚持自由市场

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最后一部作品,其基本涵盖了哈耶克一生主要秉持的思想。哈耶克一生守护自由和传统,批判对于人类经济秩序的人为干涉,这种干涉包括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以及社会主义者的计划经济政策。
在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日中天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哈耶克坚持和守护自由市场,几乎是孤军奋战,据说丘吉尔因为在竞选时引用了哈耶克的话而落选,可见民众对于哈耶克的疏离和误解。
在七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者们遇到了宏观调控的失灵,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陷入经济困难,人们才又发现了哈耶克。这又一次印证了一句话:““思想不是扩散而传播的,而是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独立的发现他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正确的思想不一定能传播,只有人们需要的思想才能传播。
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所以,我们有必要推翻自发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来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哈耶克却认为,那些妄图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建构社会秩序的人都犯了一个错误——致命的自负。因为人类社会的秩序的起源、进化和未来发展都超越了个体理性的认识能力,我们不能对于我们的理性认识过于自负,而且这种自负是致命的,因为它将把人类带向贫困和死亡。
哈耶克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逐渐建立了一种扩展秩序,这种扩展秩序的建立是在对于人类本能的限制上建立的,人类通过遵守这种扩展秩序而得到更多好处。但它却绝不是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恰恰相反,人类理性是这种扩展秩序的产物。这种扩展秩序介于本能和理性之间。
生物的进化给我们揭示了一种规律,那就是生物的进化是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环境变化不断适应的过程,文化的进化尽管与生物进化有诸多不同之处,但其共同的一点是:文化的进化同样也是对不可预知的社会发展的不断适应过程,生物的进化和文化的进化结果都是多样的,是不可预测的。而马克思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对于文化进化规律的把握从而预测文化发展的方向。
在哈耶克看来,自由、分立的财产(私有财产)和公正都是这种扩展秩序的前提条件。这其中,私有财产又是自由的前提,没有私产,自然谈不上自由,同时私产还是公正的前提,因为不公正本身就包涵对于私人财产的侵犯之意。在自由、分立的财产(私有财产)和公正的基础上,扩展秩序自发的形成,而贸易和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扩展秩序的进化。那么这种扩展秩序是指什么呢?比如价格体系、货币的运用、对利润的追求等一些最基本的市场秩序都是这种扩展秩序的外延。
哈耶克在全球都在谈论哈耶克和马克思的时候,坚持守护自由市场,所以不免要面临很多论战,事实上他的《致命的自负》中很大部分都是在批判。
在哈耶克看来,包括凯恩斯主义者和诸如爱因斯坦、罗素、波恩等伟大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市场发展的规律来对市场进行调控或者构建更加合理的制度,主要是犯了两种错误,一种错误是唯科学主义,一种是建构主义。唯科学主义者认为凡是未经证实的,都没有理由遵守;凡是没有理解的,也没有理由遵守;或与此类似的观点。而建构主义认为我们可以在科学验证基础上构建一种新道德——通常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哈耶克把这些错误称为一个错误序列,并逐一进行了批判。
哈耶克认为,那些对于利润持怀疑态度的人,没有看到对于利润的追求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些对于货币进行指责的人,没有看到货币在建立超越个体知觉范围的贸易秩序中的重大作用。
最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哈耶克论述了扩展秩序和人口增长。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必将导致资源不足,从而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但哈耶克认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劳动力同质的基础上,通俗一点说,在马尔萨斯的年代里,人口主要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过度增长的人口必然导致边际生产率递减,人均产出率的降低,从而造成生存危机,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也出现了精细的分工,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更加精细的分工,这反而会大大增加生产率。通俗一点说,如果劳动力都从事简单农业生产,必然导致食不果腹,但如果一部分人从事农业机械生产,一部分人从事肥料生产,一部分人从事食品加工,那么不管是农业产出率还是食品产品都会大大增加。
哈耶克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或者其他替代秩序必然不能供养大量的人口。在计划经济下,很容易出现生育计划,这是对于哈耶克理论的佐证。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九):致命的自负,便是太过于相信人本身的力量

2017 No 26

之前听说这样一个梗,说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可是就是看不懂作者写的是什么,看到这本《致命的自负》时我才知道,原来这种书真的存在。翻译的实在是太渣了,不过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

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活跃的时代并不像现在这样对自由主义有如此好的认同。彼时正是冷战时期,美国盛行凯恩斯主义,而我国还在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样自由的论调很难获得认同,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研究和论战,着实不易。

《致命的自负》是哈耶克希望这场论战有个结束而整理成的一本书籍,对平生的重要观点和论述都有收录,如果想简约的了解下哈耶克的思想,看这本书便够了。

致命的自负理解的意思主要是对应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妄想人为设计一套以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这样的想法是有多么的自负,完全无视了人性和社会经济写作关系的复杂性。

  《致命的自负》读后感(十):人类有能力改造社会结构吗?

1,市场经济不是某个人的发明,不是一种高层制度设计,而是一种不知不觉当中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市场经济之所以壮大起来,就像生物的适者生存一样,是因为它是一种适应当时人类发展水平的经济制度,但是社会主义是一种人造的制度设计。
2,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还是一种可以抛开文化背景的单纯的制度?中国现行理论大概认为市场经济和意识形态无关
3,人类历史上是有过前无古人的顶层制度设计的,比如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中国古代的例子也有,比如秦始皇的郡县制。不管他根据什么理论去改造社会,不去试一试是无法定论的。人类该如何组织社会?理论是无法先验的探讨清楚的,必须去尝试。
4,我觉得当人类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各个方向去尝试。就像基因突变的无方向性,最终让一种体系胜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