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5-15 02:09: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精选10篇

  《文明的冲突》是一本由塞缪尔·亨廷顿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一):有争议说明其解决了一些问题并引起了一些问题

  当年引起讨论的著作。有争议说明其解决了一些问题并引起了一些问题,而解决的方式与得出的结论让其他一部分人不满意。作者建构一套理论的能力值得学习,前言中对于理论和角度的论述很有味道。虽然20多年后的今天书中有些对局部的推测与现实不符,但是构建理论模型从某一角度解释现象的治学方式还是很值得中国研究者学习。经典著作,今日仍值得一读。比四平八稳引述各方观点最后自己没观点的书好得多。书中有些观点比较隐晦,如关于美国人口比例的,因为美国的环境只能点到为止。今日看到有些川普政策的先声之味道。翻译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感觉前面更通顺,中后部有的章节句子略显冗长。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二):“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一个课前pre。 亨廷顿被称为“国际问题上的鹰派保守主义的现实主义者”,本书也是一如既往的保守和现实。就像他晚年写《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公然质疑multiculturalism。美国大量接纳拉丁裔移民,终将导致美国赖以立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被排斥,最终的结果是美国的山河变色。

  本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作者自云。

  亨廷顿见好不收:

  “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最普遍的、主要的、危险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社会阶级之间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或其他经济集团之间的冲突。” “这引起了人们的各种反应:新奇、义愤、恐惧和困惑。”

  叙利亚的三岁男童倒在海滩上的照片,也许会让这番刻板归纳化为废纸。

  而他还要作无辜状,“它的标题所带有的问号却被普遍忽视了。”

  先看一下亨廷顿对文明史演进的构想: 以前,文明之间的交往是间断的或根本不存在。1500年后,西方文明内构成了多极的国际体系,彼此相互影响、竞争和开战。西方文明也扩张、征服、殖民,或决定性地影响所有其他文明。(这里有点意思,他知道西方文明内部是相互影响的,却认为西方文明是在单方面影响其他文明。)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两极化,世界分裂成三个。后冷战世界,也就是现在,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或者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这里也有点意思,和我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他把意识形态从文化中剥离开了。意识形态的分歧还是浅的。)

  民族国家的行为会受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的影响,但也要受文化偏好、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那么未来呢?他先说了些通常的观点,名之为“范式”。相当于地图,不能太详细琐碎,也不能太略。

  有的人,为了简化而牺牲现实,“一个世界,历史终结”,这是福山的观点。“两个世界,根本分裂”,另一种观点。还有的人,为了现实而牺牲简化,国家主义者说184个国家,各守各的利益。也有人说会大失控,大混乱。“混乱范式由于过于接近现实,因而比国家主义范式有更大的缺陷。把世界描述成普遍的和无区别的无政府状态,几乎没有提供任何线索可以用来理解世界,整理事件和估价,预测趋势和提出指导路线。” 亨廷顿重视规范性和实证性的权衡,所以开篇第就讲乌克兰和俄罗斯,不是瞎蒙。

  还是划成七八个文明吧。他说。

  西方文明是一个。 然后有中华(Sinic)文明。他原本的说法是儒教文明,然后发现,嘿,sinic这个说法好啊,超越了政治实体,还包括着中国以外的华人群体、越南和朝鲜。日本文明,中国文明的后代。 印度(Hindu)文明。虽然印度这个国家穆斯林数量反倒是更多了,但是“该文明的文化超越了核心国家”。他这样讲固然可以,但是,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里的这段:

  亨廷顿笔下有“印度教文明”,然而印度有1.45亿穆斯林,比亨廷顿定义下的几乎任何一个“穆斯林世界”国家都多。文明冲突视角既忽略了一个文明内部的多样性,也忽略了不同文明之间广泛联系。不仅违背了我们共享的人性,而且颠覆了我们所具有的多方面的身份。

  就算是点了他的死穴了。 伊斯兰文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包括了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马来文化。

  拉丁美洲文明,有学者说这是西方文明的次文明,也有说这是与西方有亲密联系,但在它是否属于西方的问题上有分歧的独立文明。拉美文学这么好玩,这么魔幻,跟文化认同上的这股拧巴劲儿也不无关系。

  俄罗斯的东正教文明,有的版本没有;非洲文明更是被划成了“可能的文明”,当今世界绝大的冲突其实发生在非洲,然而亨廷顿把整个非洲大陆算作了一个文明,这片空白,值得后学深入。

  有人说,你这不还是西方非西方的划法嘛。亨廷顿在这方面很清楚:“把世界在文化上划分为两部分更没意义。西方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是非西方的之外还有什么共同性吗?” 他的意思也很明确:代替“东方和西方”的,是“西方和非西方”,它至少暗示存在着许多非西方。

  但是他对文明这个根本概念有偏差。 德国哲人在这方面分得很细: 文明——技巧、技术和物质的因素 文化——价值、理想和一个社会更高级的思想艺术性、道德性 但是亨廷顿说,别的国家不认。他拉来布罗代尔作盾牌: “想要用德国的方式把文化分离于其基础——文明,是虚妄的” 但他自己在接下来的篇幅中这么说,“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文明是最大的‘我们’”。 那他还是知道文明和文化不一样嘛,那到底谁是谁的基础啊? 在这方面,斯宾格勒就指出,“西方的没落,并非是文明的终结,而是文化的枯竭。”同样具有天空的指向,教堂的尖顶指向的是精神的永恒,而纽约的摩天大楼所标明的却是物质文明的成果。 他则对普世文明首先表示了怀疑。 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是这样吗? 有人说,大家都吃汉堡喝可口可乐,这不就是西方化?亨廷顿对此做出了有力的回击:西方文明的本质是Magna Carta(大宪章),不是Magna Mac (巨无霸)。 有人深入一点,大家都看好莱坞大片,这不就是西方化?亨廷顿又援引称:娱乐不等于文化转变。

  全球精英高举的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呢?他称之为“达沃斯文化”。 有人说,全世界都说英语,是不是西方化,他说,英语的使用恰恰是维持了民族相互分离的文化认同。这个说法很妙,很妙。 有人说,有贸易往来就冲突不起来。亨廷顿说:经济相互依赖只是“在各国预期高水平的贸易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持续下去时”,才会促进和平。这是很严重的一个论断。尤其在贸易壁垒一点点筑起来的今天。 「希腊哲学和理性主义、代议机构和罗马法、基督教、多元化和个人主义,它们是“西方之为西方”,但不是“西方之为现代”的东西。」 这段话极为关键,特别有研究的空间。但是我没弄懂。我还是觉得他对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有偏差,甚至经常混着用。 「在当今世界,交通和通讯的改善导致了不同文明的人民之间更频繁、更强烈、更对称、更全面的相互作用,结果是激发了他们各自的认同感,并认识到他们的认同有何不同。」 这个说法漂亮。 「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

  如果前提成立,这个说法漂亮。 由此,他做出了更深入的判断: 文明之间的均势发生变化:西方影响相对下降;非西方文明重新肯定自身文化;

  两个典型: 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 伊斯兰世界的社会流动和人口增长,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不再稳定,但准战争会让位于冷战,甚至冷和平。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 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成功; 各国围绕其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 他更认定:非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将携手抵制西方的支配权 他明知: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宗教、文化、社会结构、传统、政治和植根于其生活方式的基本观念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却认为:政治上,共同的敌人将产生共同的利益。 认为:穆斯林和华人社会在武器扩散和人权等问题上反对西方。

  「儒教-伊斯兰教国家之间的联系将会继续,或许还会扩大和加深。」

  这个判断是相当有预见性的,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岂不已经背离了自我?他在拿政治、利益说事儿啊,这还是文明的范畴嘛? 接下来,脑洞开得更大了: 亲缘国家,会集结。核心国家,会冲突。地区集团间的断层线冲突会不断升级。 “或许正像弗里德伯格所说的那样,欧洲的过去就是亚洲的未来。但更为可能的是,亚洲的过去就是亚洲的未来。亚洲要在以冲突为代价的均势或以霸权为和平之间做出选择。中国正在恢复其地区霸主的地位,东方正在进入自己的时代。”

  这个说法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走着瞧吧。 “ 西方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伊斯兰,它的人民坚信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并担心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伊斯兰面临的问题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而是一个不同的文明——西方,它的人民确信自身文化的普遍性,而且确信,尽管他们的优势正在下降,但这一优势仍然使他们有义务把他们的文化扩展到全世界。”

  这个判断就很过分了,循环论证,观点先行。 他认为断层线战争就是认同战争,和别的冲突不同,这个几乎总是在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之间展开。而且有所谓“亲缘国综合征”。 断层线战争是断断续续的,断层线冲突则漫无止境,可能会不断地休战停火,但不能达成解决主要政治问题的全面和平条约。根源呢,包括恐惧不安和彼此仇恨的历史记忆;人口对比的变化;新兴政治实体推行民主的需要;穆斯林的好战,不相容以及与非穆斯林群体相邻。可能的解决措施呢?除非是主要参与者累了,打疲了,然后非主要参与者再积极介入,可能缓一缓。 接下来他开的脑洞更大了,我都不敢讲。 那么,文明的未来呢?西方的复兴何在? 他说,这事还得靠美国,如果美国非西方化了,就不好办了。 他接下来的说法格外巧妙:

  「西方文明的价值不在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是独特的。」 西方啊,不要再普世了,守好家门吧。

  谈普世价值,那是在保护对手,给对手时间做大做强呀。 所以啊,他说冲突说冲突,说到最后的落脚点大关怀,还是美国自己。 他对于冲突,格外保守,甚至悲观,他提出了避免原则;共同调解原则;求同原则。大意就是,能躲躲,碰上了,就尽量找共同点吧。 保守吗?真保守。现实吗?真现实。

  川普做的,可不就是这个嘛。 那么在这个妖年的末尾,我们再看一下亨廷顿的观点。 他说:“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走着,瞧吧。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三):从一个理论所能推演出的结果去判断其正确与否及其价值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是:在下个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

  为什么文明会发生冲突呢?在亨廷顿看来,文明的差异才是人类的各种差异之中最根本性的,这种差异基本上是不可更改、不可消除的:如共产党人可以转变成民主主义者,富人可变成穷人,穷人可以变成富人,但是,俄罗斯人不能成为爱沙尼亚人,阿塞拜疆人成不了亚美尼亚人。一个人可以是半个法国人、半个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是,却很难成为半个天主教徒和半个穆斯林。

  亨廷顿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实行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未来的冲突很可能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的冲突。他特别强调“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的威胁,特别是儒教文明与伊斯兰联手的可能性。实际上,《文明的冲突》一书的封面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亨廷顿对于世界大格局的认识:封面右上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基督教十字架,左下方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伊斯兰新月,右下方则是地球背景之上的中国太极图;新月与太极图紧紧挨着。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四):重要的是文明之间的“关系”

  读这种大作有种高山仰止的敬畏感。前一半读起来常常伴随着拍大腿,原来还可以这么想!这种世界观不知道比冷战思维先进多少倍!

  所谓的世界局势,其实是一个黑洞。即使人们努力的去认识去理解,但是终究只能管窥。亨廷顿所做的是提供了一种视角:如果你来用文明的这种视角来看,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必须承认,扫除了心中的很多谜团,比如儒家社会之所以能够崛起,伊斯兰世界为什么能够坚持自己的世界观并且愈发的与西方价值观所不容。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解释世界的角度。

  带着这样的视角再看美国的衰落,特朗普的当选,欧洲的向右转,无疑不是所谓的希望文化在探寻自己的新出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寻一种与其他文明的新的关系。 亨廷顿提供的不是“每个文明是怎么样的”的这样标签化的简单论断,而是对“文明之间的关系可以怎样”的关系性的解读。

  大作出版这些年,每次读过,都是一个大写的“服“!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五):笔记

  骚气的是这本书预言了911事件。强行?书本说的是,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首先冲突。

  宗教跟文明的联系?

  文明的分类:西方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分离出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

  书更侧重与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纠缠纷争。作者是西方人,这无可厚非。

  西方推销他们的普世价值,像是一个霸道的成年人,一定要把自身的观点强加与世界上其他的人(小孩子,稍弱的成年人?)这是不对的,会引发诸多矛盾。在这个霸道的成年人肌肉最好,力量财富,洗脑的能力最好的时候,矛盾被盖住。但此刻这个霸道的成年人力量慢慢消退了以后,矛盾凸现。

  冷战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除了意识形态,用文明的类型更能解释或者说明历史发展的中的政治问题。

  历史学可以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文明?)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研究。但实际情况,往往比单独列举的,数项因素交叉作用要复杂得多得多。

  从远古人类开始,生产力慢慢发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单单从文明文化的角度,高度的统领分析各文明之间的事件,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但是否会因此忽略了人类本身的心智统一性,这是我们研究上古到今日人类历史的一个前提。

  败笔,是最后一章,对于2010年的预言。中国在东亚称霸,爆发了类似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这在2017年看来是相当的可笑。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这一败笔而全盘否决这本书,以及它里面对于文明之间的讨论。文明的断层线,还是值得用文明的冲突的观点看待。

  对历史的研究,是为了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了解,了解自身的群体。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六):大气经典之作——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微笔记

  3、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改变了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走向民主制的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真正的全球冷战。”常看到有人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置一起。印象最深是王德威评李锐(@lirui19500911) 《无风之树》中的苦根儿:“他信的是马克思,还是法西斯,几乎没有区分的必要。”——2013-8-13

  4、 “把世界在文化上划分为两部分更没有意义。西方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实体。然而,非西方国家除了它们都是非西方的之外还有什么共同性吗?日本、中国、印度、穆斯林和非洲文明在宗教、社会结构、体制和普遍价值观方面几乎没有共同之处。非西方的统一和东西方的两分法是西方制造出来的神话。”——2013-8-13

  5、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思路来思考人类的发展。这一历史穿越了历代文明,从古代苏美尔文明和埃及文明到古典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再到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还穿越了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连续表现形式。在整个历史上,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是亨廷顿的基石。——2013-8-13

  6、 【文明与文化】“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们都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对于布罗代尔来说,文明是‘一个空间,一个“文化领域”’,是“文化特征和现象的一个集合。”——2013-8-13

  7、 【文明与种族】“文明与种族并不等同。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产生深刻的分裂;不同种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趋向统一。伟大的负有使命感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尤其包含了来自各种种族的社会。人类群体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他们的价值、信仰、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不是他们的体形、头形和肤色。”——2013-8-13

  8、 “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归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是所有史话中最长的史话。帝国兴起又衰落,政府上台又下台,但文明依旧,它“历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甚至意识形态的动荡而幸存下来…20世纪世界上的所有主要文明都已经存在了一千年之久。”——2013-8-13

  10、 “8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15世纪这一技术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播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中国的另一项发明——火药,产生于9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14世纪才到达欧洲。”——2013-8-13

  11、 “西方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越(其他文明中几乎没有多少人皈依它们),而是通过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方面的优势。西方人常常忘记这一事实;非西方人却从未忘记。”——2013-8-13

  12、 “20世纪伟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社团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褓守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民主……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然而,西方从未产生过一个主要的宗教。世界上的伟大宗教无不是非西方文明的产物。”——2013-8-13

  13、 “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世界上的流行,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胜利,这一论点反而使西方文化变得无足轻重。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而不是“大麦克”。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2013-8-14

  14、 “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名年轻人满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架美国飞机。”——2013-8-14

  15、 “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假如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势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2013-8-14

  16、 “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都是或曾是帝国的语言。”“假如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中国取代了西方成为世界占优势的文明,英语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就将让位于汉语普通话。”——2013-8-14

  18、 “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19世纪,“白人的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为西方扩大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统治作辩护。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2013-8-14

  19、 “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非西方把西方视为普遍的东西视为西方的。西方人宣布为有益的全球一体化先兆的东西,如世界范围媒体的扩散,却被非西方人宣布为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非西方人若是把世界看作是单一的,他们就感到它是一个威胁。”普世文明≠普世价值≠普适价值——2013-8-14

  20、 “苏联共产主义的垮台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和自由民主制在全世界的普遍胜利。这一论点的谬见是认为只存在唯一的选择。它建立在冷战的视角之上……然而,显然存在着许多形式的独裁主义、民族主义、社团主义和市场共产主义(如在中国),它们在当今世界存活得很好。”这真是“相看两不厌”哪。——2013-8-14

  21、 在社会心理学上,差异性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在特定的背景下用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来界定自己:“……在一个有12名妇女从事其他职业的公司里,一个女心理学家把她自己看作是心理学家;当她同12名男心理学家在一起时,她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女人”。 ——2013-8-14

  22、 “现代化是一个革命进程,唯一能与之相比的是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即文明本身的出现,它发端于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直接说西方文明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出现一样重要就好了。——2013-8-14

  23、 “上帝与皇帝,教会与国家,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始终普遍地是二元的。除西方文明之外,只是在印度文明中也才有宗教与政治如此明显的分离。在伊斯兰教中,上帝即皇帝;在中国和日本,皇帝即上帝;在东正教中,上帝是皇帝的小伙伴。”——2013-8-14

  24、 现代化是否一定西方化?有三种回应:一拒绝主义;二基尔马主义,即接受。还有一种改良主义。在中国的晚清时期,人们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日本,口号是“日本的精神,西方的技术”。在19世纪30年代的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尝试过不使文化过分西方化的技术现代化”。——2013-8-15

  25、 中国从印度吸收的佛教并没有导致中国的“印度化”,中国吸收佛教是为了中国的目的和需要,中国的文化仍然是中国的。中国人至今仍在不断挫败西方使他们基督教化的强大努力。假如在未来某一天,中国确实引入了基督教,那么也只能期望它在与中国文化的主要要素相容的前提下被吸收和改造。——2013-8-15

  26、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化确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非西方文化对现代化造成了什么障碍,与它们对西方化造成的障碍相比都相形见细。”这是一个比较公允的结论。——2013-8-15

  27、 西方文明的第一幅画面:“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西方是唯一在其他各个文明或地区拥有实质利益的文明,也是唯一能够影响其他文明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的文明。其他文明中的社会通常需要西方的帮助来达到其目的和保护其利益。”——2013-8-15

  28、 西方文明第二幅画面:“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权力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西方越来越关注其内部问题和需求,因为它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停滞、失业、巨大的政府赤字、职业道德下降、储蓄率低等问题。”——2013-8-15

  29、 “西方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将继续衰落。随着西方老大的地位被侵蚀,它将丧失很多权力,其余的权力将在地区基础上分散给几个主要文明及其核心国家。最重要的权力增长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在亚洲文明之中,中国正逐渐成为最有可能在全球影响方面向西方挑战的国家。”——2013-8-15

  30、 “共产主义在苏联的垮台,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不能获得持续发展,现在已造成一个意识形态的真空。……人们同时看到共产主义作为唯一最新的世俗上帝失败了,由于缺少令人信服的新的世俗上帝,他们带着信仰和热情转向了真正的上帝。宗教代替了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主义取代了世俗民族主义。”——2013-8-15

  31、 “假如经济一体化依赖于文化的共性——情况看来正是如此——那么,作为一个文化上孤独的国家,日本未来在经济上可能也是孤独的。”——2013-8-15

  32、 “最重要的孤独国家是日本,没有其他国家具有与之相同的独特文化,……日本文化极其特殊,而且它没有包含一种可以输出到其他社会并因此与其他社会的人民建立文化联系的潜在的普世宗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或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些都加强了其孤独性。”——2013-8-15

  33、 “被文明断层线分裂的其他国家有: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斯里兰卡(僧伽罗佛教徒和泰米尔印度教徒)、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和马来穆斯林)、中国(汉族、藏传佛教徒、突厥穆斯林)。菲律宾(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以及印度尼西亚(穆斯林和帝汉岛的基督教徒)。”这就是冲突根源所在。——2013-8-15

  34、 那些因在文明上的认同问题而变得“无所适从”的国家。“俄国人面向西方——也向东方”;“土耳其:东方,西方,哪一个最好?”“澳大利亚的民族主义:分裂的忠诚”;再补充一个:“墨西哥:拉美,还是北美?”还可以有:“无所适从的城市”;“无所适从的学校”学校或“无所适从的人”。——2013-8-16

  35、 “俄国几个世纪以来就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而如果俄国成为一个西方国家,东正教文明将不复存在。……以前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八个特征之中的七个——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几乎完全与俄罗斯的经历无缘。”——2013-8-16

  36、 土耳其之所以难以加入欧盟,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伊斯兰国家。“80年代开始,倾向西方的土耳其精英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个主要目标,可能也是唯一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欧洲联盟的成员国资格。1987年4月,土耳其正式提出申请,1989年12月土耳其被告知,它的申请在1993年以前不会被考虑。” ——2013-8-16

  37、 “墨西哥的核心还是印第安文化,它是非欧洲的。”但到80年代,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萨利纳斯使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一起组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另一种选择则是墨西哥可以努力与西班牙、葡萄牙及南美洲国家建立一个伊比利亚国家联盟。所以如果说土耳其在左右摇摆的话,墨西哥则在南北徘徊。 ——2013-8-16

  38、 澳大利亚为何未能加入东西经济核心论坛,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我们亚洲人不惯于直言不讳地批评其他国家或对它们评头论足,而澳大利亚由于文化上属于欧洲,便感到有权告诉别国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它当然与我们这个集团格格不入。”——2013-8-16

  39、 澳大利亚为何难以脱欧入亚?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的、间接的、调解的、迂回曲折的、非评判的、非道德的、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而澳大利亚人是英语世界中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毫不隐讳的民族,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是一个不敏感的民族。”——2013-8-16

  40、 “政治领导人傲慢地认为,他们可以从根本上重构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尽管他们能够引入西方文化的要素,他们却不能永远压制或消除本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政治领导人能够创造历史,但他们不能逃避历史…他们使国家染上了一种文化精神分裂症,这成为那个国家持久和确定的特征。”——2013-8-16

  41、 按亨廷顿的理论,中国不同于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和澳大利亚一样属于“无所适从”的国家,而是一个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国家。但我们不妨也可将中国看成是某种意义上的“无所适从”的国家。他有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政府所宣称他们的人民要统一信仰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人的共产主义思想。——2013-8-16

  42、 欧洲物边界在哪里?“这条界线可以追溯到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和10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至少500年来它一直基本上处于它现在的这个位置。”“文明的范式为西欧国家面临的欧洲的范围在哪里结束的问题提供了…答案:欧洲的范围结束于基督教的范围终止、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范围开始的地方。”——2013-8-16

  43、 为何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冲突不断?一方面,冲突是差异的产物,特别是穆斯林的伊斯兰教观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超越并结合了宗教和政治,而西方基督教则持有政教分离的观念。然而,冲突也产生于它们的相似性。”(下续)——2013-8-16

  44、 (接上)“这两种宗教都是一神教,与多神教不同,它们不容易接受其他的神它们都用二元的、非我即彼的眼光看待世界;它们又都是普世主义的,声称自己是全人类都应追随的唯一真正信仰;它们都是负有使命感的宗教,认为其教徒有义务说服非教徒皈依这唯一的真正信仰。自创始起,”(下续)——2013-8-16

  45、 (接上)“伊斯兰教就依靠征服进行扩张,只要有机会,基督教也是如此行事。“圣战”和“十字军东征”这两个类似的概念不仅令它们彼此相像,而且将这两种信仰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区别开来。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还持有一种目的论的历史观,与其他文明普遍持有的轮转或静态观完全不同。”——2013-8-16

  47、 “穆斯林和属于其他文明的人——天主教徒、新教徒、东正教徒、印度教徒、华人、佛教徒和犹太人——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对抗性的,他们之间大部分在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曾发生暴力冲突,很多在90年代仍处于暴力冲突中。……他们比其他任何文明的人都更多地卷入了集团间的暴力冲突。”——2013-8-16

  50、 穆斯林好战的宗教原因:伊斯兰教从创始起就是一个尚武的宗教。伊斯兰教起源于“好战的贝都因游牧部落”,伊斯兰教的基础深深地打上了“这种暴力起源的烙印。穆罕默德本人就是作为一位坚强的战士和高超的军事指挥家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没有人会这样形容基督或者释迦牟尼)。此谓圣战。——2013-8-16

  51、 伊斯兰教是一个绝对的信仰,而且在这一点上更甚于基督教。它把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将信仰伊斯兰教者和非信仰者明确地区分开来。其结果是,儒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西方基督教徒和东正教徒彼此相互适应和生活在一起,较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与穆斯林相互适应和生活在一起,要更为容易。——2013-8-16

  52、 就在我等待亨廷顿说出为何伊斯兰教是一种好战的宗教时,他最后却将原因指向了另一个因素:伊斯兰社会的人口爆炸。众所周知,这对中国读来说来,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反驳。因为中国的人口更加庞大。我想最终应该回到地理,伊斯兰世界无垠的沙漠,匮乏的资源,人们往往为争取资源而战。——2013-8-16

  53、 何谓美国的民族认同?“在历史上,美国的民族认同在文化上是由西方文明的遗产所界定的,在政治上则是由美国信条的原则所界定的,即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赞同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政和私人财产权。”一句话,美国是毫无争议的西方国家。——2013-8-16

  54、 美国面临的挑战:有些知识分子“以多元文化主义的名义攻击美国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否认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美国文化,提倡种族的、民族的和亚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分类。他们谴责,用其报告中的一段话来说,在教育中‘有系统地倾向于欧洲文化及其分支’,以及‘欧一美单一文化观点的统治地位’”。——2013-8-16

  55、 亨廷顿的回答毫不迟疑:“摈弃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实际上这也意味着西方文明的终结。……在文化上,美国是西方大家庭的一员;多元文化主义者可能损害甚至破坏这种关系,但却不能替换它。美国人如果要寻找其文化根基,他们会在欧洲找到。” ——2013-8-16

  56、 迈克尔•霍华德:“西方的一种假设是,文化多样性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它正在迅速地受到一个共同的、西方取向的、以英语为基础的世界文化的侵蚀……这一假设是根本不真实的。”如果一个读者迄今尚不能信服包含在迈克尔爵士这番话中的智慧,那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远离本书所描绘的世界里。——2013-8-18

  57、 “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不在于发展方式的不同,而在于它的价值观和体制的独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最为显著的基督教、多元主义、个人主义和法制,它们使得西方能够创造现代性,……使得西方文明成为独一无二的文明。西方文明的价值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是独特的。”公允之论。——2013-8-18

  58、 “西方领导人的主要责任,不是试图按照西方的形象重塑其他文明,这是西方正在衰弱的力量所不能及的,而是保存、维护和复兴西方文明独一无二的特性。由于美国是最强大的西方国家,这个责任就不可推卸地落在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肩上。”不知道欧洲人看到这里,会不会笑呢? ——2013-8-18

  59、 亨廷顿虚构的战争:2010,朝鲜统一,美国撤军,中国大陆与台湾和解,控制南中国海。越南抵抗,美国帮忙。中美大战在即。美国国内反对,日本中立,印度趁机攻击巴基斯坦,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结成同盟,穆斯林趁机反美。俄罗斯恐惧,与欧洲、美国、印度一起反对中国。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2013-8-18

  60、 亨廷顿认为,要避免文明间大战有两个原则。一是“避免原则”,即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是在多文明、多极世界中维持和平的首要条件。(美国,毫无疑问会认为这一点是难以接受的。)二是“共同调解原则”,即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或制止这些文明的国家间或集团间的断层线战争。——2013-8-18

  61、 如果人类有朝一日会发展一种世界文明,它将通过开拓和发展这些共性而逐渐形成。因而,除了“避免原则”和“共同调解原则”外,在多文明的世界里维护和平还需要第三个原则,即“共同性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2013-8-18

  62、 全球单一文化论者想把世界变成像美国一样。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论者想把美国变成像世界一样。多元文化的美国是不可能的,因为非西方的美国便不成其为美国。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建立全球帝国是不可能的。维护美国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认同,维护世界安全需要接受全球多元文化性。——2013-8-18

  63、 “西方普世主义者的幻想和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是否会不可避免和无法改变地导致道德和文化的相对主义?如果普世主义使帝国主义合法化,那么相对主义是否会使压制合法化?”普世主义和相对主义,永远是一对矛盾。你说男女平等是普世价值,我说一夫多妻就是我们的文化。这真是一个问题……——2013-8-18

  64、 “文化的共存需要寻求大多数文明的共同点,而不是促进假设中的某个文明的普遍特征。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求同存异,中共早提出来了。但后来呢?现在金正恩修改十大原则,无异于直接宣示朝鲜是一个世袭王朝社会。真是多样性共存哪。——2013-8-18

  65、 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1、国家先于(民族)群体,社会高于个人;2、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3、个人应受到重视和得到群体的支持;4、重视共识而不是斗争;5、种族和宗教和谐。第3条是后来加的。如果说欧洲人建立了美国,则可说华人建立了新加坡。对向来不重个人的华人来说此条尤为重要。——2013-8-18

  66、 最后亨廷顿描述了一幅文明溃败图:总体说来,现代化在全世界提高了文明的物质水平。但是,它是否也提高了文明的道德和文化水平呢?在某些方面似乎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似乎在许多方面都正在让位于野蛮状态,它导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一个全球的“黑暗时代”也许正在降临人类。——2013-8-18

  67、 最后一句:“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而经常被叫做《文明的冲突》的这本书的全名是: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即《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013-8-18

  ——2013-8-19丽江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七):点点点

  上一期读书会我们谈的是一本文学类书籍,即《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无需过多的专业知识,每个人都能做到批判性的总结思考,发言的个人色彩也比较浓。而这一期我们读《文明的冲突》,它是一本政治类书籍,坦率的说,我对政治知之甚少,且此书的信息量又很大,故而我在读的过程中多半是“海绵式”的吸收,并未做出过多的批判,我的分享也多半是书中作者提到的观点。

  虽然我做的批判性思考不多,但在本书的导读中(334-336页),潘忠岐先生却梳理了六点其他人对这本书的商榷,很是切中要害。可我还是更加认同本书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这是为什么呢?塞出生于1927年,不仅是哈佛大学的国际政治系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卡特政府期间外交部的智囊团成员,“文明冲突论”是他在1993年提出的理论,并在1996年拓展成书,这时他已经69岁,在我看来,塞的这本书既有理论上的思考,同时更包含了实战经验,理论与现实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即使其他的一些批评在理论上相当成立,然而塞的这本书还是更加的贴近现实,况且21年过去了,书中的很多曾经的描述与推论都在今天成为了现实:ISIS的猖獗,中国经济的腾飞,美国实施的移民政策等等。换句话说,读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外交政策的范式。不过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任何范式都不能永远有效”(15页),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文明冲突论”也会失去合理性,但至少是目前阶段,我认为它仍然参考价值极大。

  以上谈了一些我对这本书价值的看法,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冷战时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强烈主导,世界格局表现为泾渭鲜明的两个部分,一半姓“资”,一半姓“社”。1989年苏联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此时出现了多种看法,比如历史终结论,他者论,国家论,世界混乱论等,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这些看待世界格局的范式要么将世界简单化,要么将其复杂化,碎片化,都不是比较好的看待世界格局的范式,遂将世界分成了八大文明(主要按照宗教来界定 26页),即: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根据书中的描述,按照经济、军事、人口、政治等实力的大小,八大文明的力量排序大概如下所示:

  A+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A

  日本文明

  东正教文明

  印度文明

  A-

  非洲文明

  拉丁美洲文明

  本书对力量为A+的三大文明着墨最多。同时,文明的力量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西方文明的相对力量正在减弱,而亚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力量正在急速增强。前者表现为文化上的自我肯定或者说“本土化”,后者表现为宗教复兴。亨廷顿预言,亚洲的发展将留下一份遗产,包括更富有、更综合的经济,对国际事务相当多的参与,成功的资产阶级和富裕的中产阶级(中国、日本)。伊斯兰的宗教复兴也将留下重要遗产,它是一个伊斯兰主义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组织构成的网络(100页)。

  这些不断变化着的文明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呢?亨廷顿还是以A+的三个文明来说事,他认为西方的傲慢(西方文明的代表),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文明的代表)的不宽容以及中国(中华文明的代表)的武断是文明间的冲突的主要原因。而关于冲突的展开,亨廷顿给出了一个模型:在全球宏观上,核心国家的冲突发生在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在地区或微观层面上,断层线冲突发生在属于不同文明的临近国家之间、一个国家中属于不同文明的集团之间,或者想在残骸上建立起新国家的集团之间。(184页)其实它和地理中所说的板块运动学说类似,在板块交接地带,容易爆发火山和地震,而大陆内部灾害较少,同理,主要核心国家之间也不太可能发生暴力冲突,而断层线上的冲突一般是暴力性质的(类似于火山和地震带)。一般来说,断层线上的暴力冲突只有在双方力竭,或是非断层线国家出于本国利益出面干预的情况下,才会暂时性结束。

  亨廷顿指出了冲突,当然也开出了药方,他认为,在未来时代,主要文明间战争的防止需要各国遵守三个规则:(1)避免原则,即核心国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这是多文明和多级世界的和平的首要前提条件;(2)共同调解原则,即核心国相互协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间的断层线战争;(3)求同原则,即所有文明的人名都应探寻并努力扩展与其他文明在价值观、惯例和习俗方面的共性。

  以上。

  附:书中有一些散现的知识和信息同样对我很有启发,我没把它们整合到上面的脉络中,这里单独列出,是为日后查阅方便。

  1. 达沃斯文化 36页

  2. 普世文明的来源 45-47页

  3. 西方社会的独特特征 49-50

  4. 现代化对今天的启示 48页

  5. 文明与秩序 136页

  6. 穆斯林冲突倾向的可能原因 239页

  7. 正在出现的文明组合 220页

  8. 本书商榷 336页

  q�}>x�

  《文明的冲突》读后感(八):文明边界是当代国际争端最重要的界限

  这本书成于1994年左右,但是读起来仿佛是去年写的。有许多结论刷新了我的认识,当然这些新的认识接受得并不轻松。书本首先分析了人群的界限是文明,而不是国家,当一个国家有两种文明时,这样的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这几个文明为: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儒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一种,只是略有不同。佛教文明不存在,因为佛教的教义都被接收佛教之地的文明所改变与有所选择的保留,已经内化;另外佛教发源地印度已经抛弃了佛教。日本文明一直被认为是儒教文明其实并不是,日本文明其实是神道教文明。划分文明基本上是以宗教为界限的。

  西方文明的总体特征是:1. 古典传承(哲学,理性主义,法典,拉丁语,基督教) 2.基督教 3. 欧洲语言 4. 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分离,这个在其他文明通常是合二为一的 4.强调法制 6. 拥抱社会多元化 7.个人主义 8.代议制(为各群体谋利益)和地区自治,一种分权、均势思想

  西方文明只是众多文明的一种,西方的价值观和文明会成为普世文明,也就是人类最终应该成为的样子吗?答案是不一定或者是否定的。这个结论让我有点失望。书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技术、经济现代化不等于文明西方化。诚然,因为全球性商品和服务贸易不断加深,交通通讯技术等不断促进人们相互沟通,全球合作分工也不断加深,人类似乎应该是越来越像彼此。文明会越来越趋同,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19世纪初国际贸易达到顶峰,然而接下来确实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混乱;不同文明的人相互沟通反而会越发发现不同的地方,于是转而对自身原来文明的更加看重。比如美国因为移民的增加,反而去做基督教礼拜的人上升了(这是90s的数据,不知现在如何),这说明他们反而更珍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价值观。作者勾勒出的图景是这样的:由于西方一开始的强盛,不少文明中的国家会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和文明都会学习西方,但随着技术(也就是经济、现代化等)不断地发展,他们一方面会不满于西方的混乱和个人堕落,这些自身文明没有的东西,他们会觉得还是自身的文明更好;另一方面他们在行事的过程当中需要一整套规则来指导,而自身原来的文明总是更好的,因为周边的人的行为方式是由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如果靠西方的行为规则,发现总是格格不入,效果经常是负面的,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等原因,大量人没有精神和归属寄托,此时原来的宗教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慰藉。于是他们的文明又开始朝西方化反向回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日本、土耳其等。

  2016年全球穆斯林人口约16亿,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借此讨论一下为什么在人们看来的邪恶的伊斯兰教传播力会这么大,令人惊奇的是,不少国家如土耳其、伊朗伊斯兰化是有很大民意基础的,并非是领导人逆天而行。并且主要的支持者是学生、商贾以及刚刚进入大城市的贫民。这个画面对中国人而言似曾相识。这说明伊斯兰教中包含了许多他们认为好的应该追求的东西,那么这是什么呢?这个东西就是“社会行为准则”,就是大家认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的准则。伊斯兰教在这方面规定了许多准则,例如:

  1.伊斯兰赋予商业行为一种神圣性,把它视为主命,同时赋予商人极高的谁社会地位。例如:“安拉准许买卖,而禁止高利贷。”(《古兰经》2∶275)中东阿拉伯族和波斯族其实是传统的会经商的民族,伊斯兰教符合他们的自我认同。

  2. 伊斯兰提出了经商的准则,成为了商人们共同的追求:“你们应当使用充足的斗和公平的秤,你们不要克扣他人应得的财物,不要在地方上为非作歹。”(《古兰经》11∶85)穆罕默德也说过:“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使,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可信赖的奴仆。”伊斯兰在鼓励经济活动的同时,即重视契约又禁止商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唯借双方同意的交易而获得的例外。”(《古兰经》4∶29)哈基姆·本·希扎姆的传述:使者说:“买卖双方只要未离开行商之处,或直到他们分离之前,皆有经商自由权。倘若他们在买卖时说实话,不隐瞒交易物的缺陷,则他们的买卖定会兴隆吉祥。反之,如果他们隐瞒作假,则买卖的吉祥定会毁掉。”“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彼此间成立定期借贷的时候,你们应当写一张借券,请一个会写字的人,秉公代写。代书人不得拒绝,当遵照真主所教他的方法而书写。由债务者口授,〔他口授时〕,当敬畏真主──他的主──不要减少债额一丝毫。如果债务者是愚蠢的,或老弱的,或不能亲自口授的,那末,叫他的监护人秉公地替他口授。你们当从你们的男人中邀请两个人作证;如果没有两个男人,那末,从你们所认可的证人中请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作证。这个女人遗忘的时候,那个女人可以提醒她。证人被邀请的时候,不得拒绝。无论债额多寡,不可厌烦,都要写在借券上,并写明偿还的日期。在真主看来,这是最公平的,最易作证的,最可祛疑的。但你们彼此间的现款交易,虽不写买卖契约,对于你们是毫无罪过的。你们成立商业契约的时候,宜请证人,对代书者和作证者,不得加以妨害;否则,就是你们犯罪。你们应当敬畏真主,真主教诲你们,真主是全知万物的。”(《古兰经》2∶282)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维持经济秩序需要大量的成本,然而宗教是成本最低的,因为宗教把这些行为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这使得穆斯林商人们更认同和穆斯林商人做生意。这一点显著地影响了土耳其。土耳其在凯末尔主义下全盘西化,然而在西化的过程当中,欧洲的国家并不接纳他,至今土耳其仍未加入欧盟;在西进受挫的情况下,土耳其却发现其很有可能是伊斯兰的领导者,无论是其经济、军事力量,还是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传承,但正是因为其世俗化和西化无缘这个地位,而这个地位可以为他带来巨大的好处,土耳其的经济开始向东延伸,商人们在打交道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从现实和内心都拥抱起伊斯兰,商人们开始改变服装,开始做礼仪,总统也开始政策回调,最终埃尔多安出现,整个国家完成巨大的调头。

  总的来说就是:伊斯兰文明本身是一整套行事规则,其巨大的人口就是一个大吸盘,使想要脱离这个文明的,又要跟这个文明打交道的人,无法脱离,并且这个大吸盘是自下而上的,再低层的人,再未受过教育,这套行事规则也通过父母辈而传承下来。这个作为中国人应该很能理解,你即便出国,信基督教,只要你还要跟中国人打交道,你仍然会遵循儒家的理念;其次,你自身受熏陶已久,自身也很难摒除;其三,你很难不跟华人打交道,即便周边没有华人,因为周边的外国人会把你当华人,这种区别感你抹除不了,这种你能体会到区别感本质上就是你在确认自己的儒教文明身份。

  文明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以至于很难调和,当代国际冲突一半以上是文明间的冲突,并且文明间的冲突更持久,延绵不绝,看不到解决之日。其中伊斯兰又承担了所有冲突的一半,包括伊斯兰与其他文明,以及伊斯兰内部。伊斯兰是唯一一种要明确区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宗教。也就是教义上总是在各个方面要求,使得一个穆斯林,总是要明确地区分对方是不是穆斯林。另外,穆斯林国家历史上对外征战的同时,穆斯林人口在外扩展,然而,这种扩展是不完全的,使得穆斯林与其他文明的人混居,这样加大了冲突的空间,加上穆斯林各民族本身好斗的性格,冲突不可避免。而穆斯林人口增速非常大,人口又要向外迁移。最后一个原因是,穆斯林文明各国没有一个领导者。目前有实力领导的就三个:沙特,自身很热心成为领导者,但地理无屏障,安全成患,需要美国的保护,需要被人保护的国家能成为领导者吗?伊朗,信什叶派,这个派只占穆斯林人口10%,并且说波斯语而不是阿拉伯语,波斯族跟阿拉伯族一向不合,人气不足。土耳其,之前是世俗化,西方化,没有资格领导伊斯兰,但现在已经伊斯兰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可能成为领导者,但当下以及之前几十年并没有。伊斯兰储国的国民忠诚度在:部落-国家-宗教间是呈U型的,也就是他们对部落和宗教的忠诚大于对国家,这是个有趣的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这是因为当下的民族国家是由西方拆出来的,或许中东未来还会再重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