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下室》读后感锦集
《来自地下室》是一本由[德]德克·科布维特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一):行文流畅,翻译很棒
《来自地下室》这本悬疑犯罪小说相当引人入胜,案情并不烧脑,而心理刻画细腻详实,结合回忆成长环境,将一个中产阶级如何产生被迫害妄想症直至成为杀人凶手描述得丝丝入扣。首先肯定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热爱枪支且带有暴力因子的父亲让他缺乏安全感,心思敏感,紧张压迫,造成了他过度解读被害人的骚扰行为。其次,情感的压力,生活的无奈,让他找寻突破口而不得,这个原因是他的精神状态其实略有病态。最后,法律的无动于衷让他绝望,只能自行解决。
其实,喜爱枪支的父亲也是深受历史因素所害,那个动荡不安战争年代,在无数人的人生轨迹栽下暴力种子。最终父亲就像自我赎罪,替他认了这场杀人案……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二):《来自地下室》
伦道夫的感受,其实并非是我们在生活中体会不到的,它是一种我们对未知,外界的恐惧。就好比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名少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个陌生人无缘无故的捅死。我们有时就会把这种事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感到不寒而栗,就像明天出门自己也会像那名少年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有一个疯子,突然在大街上朝你走过来,把你捅倒在地。我们在事件时,有时就是会将这些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对外面的事物都充满这危机感。
(以上仅代表本人的观点)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三):读后感
至于那个地下室的男人,他的身世可悲,从小家庭破碎,在福利院被别人欺凌,导致性格扭曲,我认为他是不能被原谅的,但醉不致死,对于这种社会法律无法处置的人或事,有时候确实很让人无奈,如果暴力让自己受伤,那只能远离。
最后他说总有一天妻子会知道真相,他不知道她会怎么看待他,但还有一件开心的事,他准备自己盖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全文结束了,或许总有一天他会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学会沟通和承担,房子就是那个新的开始,那里将没有地下室。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四):散评还要啥标题。
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译名,原名fear更能贴近阅读的感受,读的时候的确有一种汗毛直立的感觉。封面上尼采那句“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这种怀疑论的态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被带入了一种紧张的怀疑和自我怀疑的思路中,紧张而恍惚,莫名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其中有一段对男主伦道夫独处的描写使我有种中箭的感觉,我和他一样,在做某个决定时,家庭的感受永远在自己感受的后一位,这样的观念在我这样的非独生子女家庭我不知道是否正常,但我会对自己的自私感到羞耻,在面对父母姐妹时会感到心虚,因为我至今无法做到为家庭付出时毫无私心。我和伦道夫一样,有意识地在寻找一个独处的空间以求得内心的安宁,伦道夫是独自去星级餐厅就餐,我是独自在书店图书馆泡上一个又一个的下午,伦道夫知道自己并不是对于家庭失去了爱,也没有变心出轨的打算,但仍旧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独处去寻找安宁,最后收获更多的空虚与不安。
当规则无法维护人的利益时,人又当何去何从,即使伦道夫的行为是暴力,是欺瞒,是懦弱,“无辜的”受害者在我眼里仍旧是该死的,是罪有应得。我能够感受到伦道夫的煎熬,同样无法忍受这样的煎熬。我相信法律,相信规则,但前提是它是可信的。
怀疑让人产生恐惧,我们永远无法摆脱恐惧。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五):婚姻与家庭
用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感觉有这么几点想拿出来说说:
首先,我得承认,德国作家的作品读的并不多,印象里可能只有《朗读者》和一本想不起名字的短篇集有些印象。读后的第一印象是战争对于德国这个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次,可能是因为最近几十年我们的发展比较快吧,感觉作为一个老牌的发达国家,德国也没比我们强多少。这部作品谈论了德国中产阶级和靠政府救济的贫民阶层的冲突。可以看到,二者的鸿沟还是不小的,不过主流的舆论似乎站在前者一边。
第三,作品通过一桩凶杀案讨论了中产阶层的婚姻现状。不得不说,像伦道夫和丽贝卡这样的夫妻间问题我们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东方的处世哲学把我们从一颗有棱有角的石子在岁月、生活、家庭、婚姻的打磨下变成了光滑的鹅卵石。而西方人更加看重个体,强调个人的感受,不鼓励妥协与和解。随着我们这几年生活节奏的加快,类似于伦道夫面临的问题也开始困扰着我们。如果相似的问题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能怎么处理呢?我并不是学法律的,但是书中的问题放在我身上的话,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吧。
总之,这部作品有一定的可读性,但也许是德国小说读的不多的原因吧,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能让我记住的作品,所以也不会为它打出更高的分数。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六):草稿
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小有成就的的建筑师在当地也也算是小有成就,其修建了许多的房屋,供来自各个阶层的百姓所居住。
不过,经过七年之痒后,婚姻生活陷入的困境,伦道夫不愿再陷入家庭之中,和自己的妻子慢慢产生了隔阂,不愿意回到家中与之交流。曾经想到过,莫非是两人的性生活有麻烦了么?答案却是否定的。曾经是美满的婚姻,陷入到某种的危险之中。
而挽救这一切的,确是来自于陌生人,来自于底层生活的邻居提比略。没有经济支持的地层百姓,过着社会救济的生活,并欢迎忧郁症,却对中产阶级的伦道夫的妻子产生的爱恋,并写了情书。在得到拒绝的答复之后,向政府投诉,伦道夫一家对孩子有性虐待的指控。
这场指控,顿时让伦道夫一家陷入恐慌之中,妻子被不断的指控骚扰,安全得不到保障,伦道夫家庭在面对这一切,只得陷入法制的保护。在得不到法制保护之下,值得采取极端的手段,自行解决这一切。如果是读者的你,面对这一切又该如何择觉呢?是离开这儿的房屋呢?是继续寻求政府的保护呢?还是亲自主动地暴力解决?
曾经也想到,会不会收到伤害的是提比略呢?虽然居住在地下室中,不过仅仅相隔不过数十厘米的房顶,就住着伦道夫一家,他们会不会经常发出奇怪的声响,照顾孩子的方式,或者其他的事情,而无意之中打扰了正直的提比略呢?比如,伦道夫大声的谴责自己的孩子,反复并惩罚性的责怪自己的孩子。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无疑会加重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说中,也透露出对时代背景的担忧,古巴危机所造成的核战争,时刻缠绕在自己的头顶,追求和平的呼声在当时被百姓所关切。
勃兰登堡门,连接着东西伯林,作为当时的经历,默默地关注着德国所发生的一切。当经过边界,从西柏林前往东柏林,自己的行李被全部翻出,在默默地将行李整理到车内。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七):临渊而立
选中这本小说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国籍,很久没有读德国小说了,这次一定要一睹为快。薄薄的一本在回家路上看很舒服。
本来看书的初衷以为会是一本轻松愉悦的书籍,当看的越来越深入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深刻,或者说是人性的丑恶,很多时候,很多选择难以抉择。是朋友还是敌人已经很难区分了。这种模糊感让我想起来一部电影《狩猎》。看似谁都没有什么大错的小事,却酿成了一桩悲剧,无法挽回的悲剧。
故事主要讲的是,四十五岁的建筑师伦道夫,受过高等教育,善良温和,有美丽的妻子、一双天使般的儿女,住在宽敞明亮的新公寓里,过着旁人羡慕的美满生活。但在这种美好的中年生活中也有着中年生活的不堪,那就是夫妻之间的爱已经没有了激情,更多的是平淡如水的日子,枯燥无味。这大概也是流浪汉的一封情书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原因之一。
故事里的另一个主角,也是整个事件的发酵源头,在他们新公寓的地下室里独居着的四十岁的流浪汉提比略,他长得矮胖丑陋,从小被家人遗弃,无业,一直靠政府的救济金生存。流浪汉提比略体形壮实,动作灵活,矮胖但不臃肿,像一个退役的体操运动员。他有一个大脑袋,头发全部向后梳,高高的前额和头发有点像猫王。
表面上大家相安无事,实则暗涌袭来,直到妻子收到流浪汉提比略的一封骚扰情书,被伦道夫的妻子拒绝后,他也许是恼羞成怒,竟去法院指控他们夫妇性虐待儿童,而在一段段的事故和困扰中,伦道夫的父亲终于做了一个决定,为他的儿子他杀死了流浪汉提比略,故事看似告一段落,但却没有挽回悲伤的结局。这两家人之间的悲剧可以说是一种深刻的偏见。它讲述的是一种生存威胁层面的现象与反思。
这个故事情节还有一个相似的日本电影,浅野忠信主演的《临渊而立》喜欢这个题材的书友们可以找来看看。另外这部神作,目前版权已输出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17个国家及地区。所以想读英文版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八):恐惧无孔不入
1941年1月罗斯福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四种自由的概念,其中之一是免于恐惧的自由。年轻的时候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长大后才发现,物质丰富后,恐惧就成了最难摆脱的焦虑——我们半生奋斗获得的生活,如何才能避免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天灾无法预料,反而是人祸这种看似可防的意外更加使人畏首畏尾,惴惴不安。
洛克威尔的画作 免于恐惧的自由《来自地下室》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体面的中年建筑师伦道夫,是个典型的中产家庭的一家之主。生活平静单调,夫妻之间也失去了激情,妻子收到一封来自地下室的骚扰情书。。。突然间,原有的生活面临着不再平静的危险,让伦道夫想起了少年时期对于父亲收藏枪支的恐惧。故事在伦道夫对童年恐惧的回忆和对现实的真实恐惧之间穿插进行,沉浸在恐惧中的一家人逐渐获得了谅解,伦道夫终于发现童年对父亲的恐惧其实只存在于他的假象中,从而逐渐谅解了父亲,而现实中事情却一步步走向失控。
本书并不是那种让人窒息的恐怖或者悬疑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他细致入微的描写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威胁,也让我们看到了无所不在恐惧和焦虑是如何侵蚀人心的。故事始终采用的是伦道夫的视角,虽然几次描写到妻子丽贝卡被邻居吓哭,不安和逃避,但给人一种感觉是,表面上波澜不惊的伦道夫其实比妻子更加害怕。妻子担心的只是实际的人身安全,而书中很多地方暗示了地下室的提比略并没有实质上的攻击性,但在伦道夫眼里,威胁就是威胁,言语的威胁甚至比人身攻击的杀伤力更强大,终于迫使伦道夫决定做一个了解。书中有一个有趣的情节,是说伦道夫以不愿用枪为理由申请拒服兵役,在听证会上他表示即使是面临妻子被强奸和自己被殴打的情况也不会用枪还击——45岁的伦道夫在受到提比略骚扰后特别回忆起了这段生活,不知道是后悔当年的草率还是想说明悬在他头顶的巨石已经比实质的强奸和攻击造成了更多的伤害呢?
大神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02年拍过一部《失眠症》,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老警察由于在浓雾中误杀了自己的同事,遭到罗宾·威廉斯演的杀人犯的讹诈,在恐惧和正义之间痛苦纠结。整部电影基调阴冷,安静,没什么血腥镜头,剧情本身也不是特别血腥,看完却让人不寒而栗。《来自地下室》也是这样一部作品,甚至到最后合上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害怕什么?是提比略?赫尔曼?还是伦道夫?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读《来自地下室》,其实一开始没有很明白,只是觉得四十五岁的建筑师伦道夫·狄梵萨勒和他的一家并没有做错什么,而在地下室里独居着的四十岁的流浪汉迪特尔·提比略倒是没事找事、庸人自扰,凭什么要干预他人的正常生活呢?“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两千多年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就已经说过这样的话了。觉得自己都对,觉得别人不对,所以自己有就责任、有义务去指指点点,说得轻一点那叫自以为是、自不量力,说得重一点那叫没事找事、昝由自取。
法治社会却是自有一套确定的规则,而偏偏在伦道夫看来已经忍无可忍、迫在眉睫的问题,法律却无能为力。伦道夫并非不讲理,也愿意寻求法律的帮助,但他显然失望之极!而提比略显然也深味这一点,所以才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殊不知,夜路走多了,遇见鬼的几率就会大得多了!他肯定想到过自己会遭到什么样的反击,却一定没有想到反击是如此决绝,而且是由一个七十六岁的老头来实施——他一定没有想到过这个!但他本来应该知道,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如果别人做得不对,自有法律来对他进行制裁——法治社会里,只有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才能裁量权,任何个人都无权以法律的执行者来自居!
提比略显然是把伦道夫给逼得无路可退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是昝由自取。而很显然,伦道夫的父亲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想到这是为了自己的子辈、孙辈的安宁生活,狄梵萨勒显然已经算清了这一笔账!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所以,两个人都有点得仁成仁的意味。一切已经回不到从前了,只能是遵从现在以及期待未来!这就是生活。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大的层面上能够讲求相对公平就已经不错了,但一定没有绝对的公平。违反了一定的规则,超越了一定的界限,就一定迟早会为此付出代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早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
《来自地下室》读后感(十):现代社会生存威胁依然不可轻视
《来自地下室》是德国知名新闻工作者以及畅销小说作家德克•科布维特的一本最新著作。说道作者在德国可谓家喻户晓,作者是德国一个著名刊物的副总编,并且屡次也是获得大奖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作者所获奖项包括新闻业的埃贡·埃尔温·基希奖,也是畅销小说作家,已出版多部小说,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在业界也是广受赞誉,作者的作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广播剧。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揭露现代社会生存威胁的心理悬疑杰作,出版后广受各大媒体和读者的好评,目前版权已经输出到多个国家及地区,反响甚好。
地下室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一般来指就是地面以下的建筑物,多年前的建筑物中的地下室也就是挖一个孔洞,用来储存一些物品之用,比较简陋,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现在的地下室和以前有着巨大的差别 ,现在的地下室修建的也是非常坚实耐用,而且有的也是修建了好几层,作为商业用途,就是所谓的地下商场。就是在普通的居民区,住宅下面很多也都有地下部分,作为停车场地使用。而一些地下室由于管理的不是很严格,因此被一些流浪人士用来作为避难场所,也是屡见不鲜的,这些地方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居住,但是这些流浪人本身就是一种不安全因素,流浪者中大部分人都是一种安全隐患,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影响,甚至对于生存也是有着威胁。
本书作者就是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是一部揭露现代社会生存威胁的心理悬疑杰作,在书中,直接道出了问题的所在。一个在社会中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建筑师伦道夫,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那种成功人士, 他受过高等教育,具有高素质的水准,并且善良温和,还有美丽的妻子以及一双儿女,他们共同生活在宽敞明亮的新公寓里,过着旁人羡慕的美满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这样的 生活却来之不易,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常人多倍的努力才能够换来的,可是大部分人却只是想要得到,却不想付出,那是不现实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主人公地下室里的独居流浪汉提比略,这是一个长得矮胖丑陋,从小被家人遗弃,无业,一直靠政府的救济金生存的人。这种流浪汉虽然比较可怜,但是他们有的时候不值得同情,他们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每天都懒得做事,只想靠别人的施舍度日,是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而这两种反差巨大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也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人群,也是真实存在的。
平日里这两个没有交集的人看起来相安无事,然而却不然,内地里暗涌袭来,但是一直都是小的矛盾冲突,事件的引发是流浪汉写给主人公美丽的妻子的一封骚扰情书,接下来伦道夫夫妇被指控性虐待儿童,而后引发一桩杀人命案,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蹊跷,这就是在当下文明社会,依然会存在这样的生存威胁,而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怎样去处理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来自地下室》是一部揭露人性复杂的心理悬疑小说,在书中,作者丰富的创作力和细腻的文笔使得故事的剧情层层推进,让读者体会到社会中威胁的存在,面对威胁,当所有文明手段都失效,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