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的身上
母爱是一种本能,懂得如何爱是一种养成。
现在“焦虑症”了当代中国母亲的公众形象,朋友圈中看到这样的话:“神兽又出笼了,好想母慈子孝,可是……”于是,很多母亲想尽办法控制孩子的假期,给孩子打鸡血,还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暑假班,眼看着孩子的教育费用越来越昂贵,我们一边彼此计算着自己的收入水平,一边焦虑着的孩子学习能否通过这个假期提高学习成绩。
有的时候“爱”会让人窒息,紧张焦虑的生活没有惊喜,无微不至的照顾、事必躬亲的督促,到头来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空洞的眼神和无声的倦怠。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这首诗中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的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的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庇佑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作为母亲有缘与孩子成就一段深刻而独特的关系真是一种幸运, 10月怀胎忍受的是生命的疼痛,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即使我们为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操碎了心,也不能占有他们的自由意志。
如果说母亲是园丁,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有力的生态系统,为一株小树松土、施肥、修剪,让小树按自己的特性长长大成材、自由绽放。千万不要成为一个木匠,把所有的木材都锯标准的木块。母亲的使命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最好的模样。

第一育儿育己,双成长。
育儿忘记育己是父母容易落入的“坑”,很少有母亲会问自己:“我打算如何度过这仅有的一次自由而珍贵的生命?”因为我们的精力都给了孩子,其实孩子的成长也给父母创造一次新的成长机会,这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双成长。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有责任感,有充实的工作和人生目标,就会主动的去想象自己的人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自己成为拥有好“玩”心态的人,这样的成年人是有趣的、友好的、喜欢冒险、幽默……这些属性会天然的吸引孩子,让他们乐于和你在一起,我们也在向孩子示范如何与人相处,与情绪相处,如何准确的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大声咆哮或乱砸东西,带孩子观察成年人,有识别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本领,他们在未来面独自面对挫折和痛苦时的弹性就会大大增强,也更善于与人交往。
在这个月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好学的母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承认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不耻于向孩子请教;承认自己会犯错,甚至很严重的错,但有勇气去纠正错误;与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把自己学到的有趣信息分享给孩子……你会发现并不需要天天紧张兮兮的听着孩子苦口婆心地不停叫他要好好学习,孩子会更加主动甚至更加快乐的学习成长。
一切的关系皆从允许对方做自己开始,包括母子母女之间的关系。所谓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缔结亲密关系的能力,孩子是成长的主角,我们只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无条件的爱他们,并尝试一点一点放手,把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你会发现自己因此轻松很多,也会享受更好的亲子关系。作为母亲的回报,不仅是孩子的成绩单和奖杯,也不仅是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珍贵体验,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以及点点滴滴的爱的表达。这就是园丁在劳作时看到的绿意,闻到的花香。

二、试着激发孩子的自我内驱力。
美国有一名教育学家叫约翰霍特,写了一本书叫《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其中就探究了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他发现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理解与表达,第三是证明自己。孩子需要被看见,被鼓励去探索世界,做父母的不要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是帮助他发挥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并且发挥这些优势成就自己的梦想。
心理学家利伯特斯提出“优势教养“的概念,优势教养能给孩子带来两个至关重要的好处,还不在于某种具体技能的发展,而是乐观和坚韧这两种心理工具。乐观,这种心理力量可以不断激励孩子创造积极的可能性;坚韧,则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能重新振作精神。归根到底还是帮着孩子找到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并有能力适应环境,自我修正。
但是常见的现象是成人选择性地关注孩子的缺点,并把自身对某种缺点的厌恶突出在孩子身上,甚至给孩子贴上某种负面表现:“你就是特别的懒。”、“你就是不爱学习、“你总是管不住自己……久而久之,这孩子也接受了你对他负面影响,自暴自弃。但是。孩子是多么渴望自己的优势能为父母看见,这些优势可能是能力方面的,比如唱歌、跳舞、运动协作能力,有可能是性格方面,比如善良、勇敢、仁慈、有自制力……父母通过观察孩子擅长做的、经常做的事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他的优势并加以鼓励,从而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做得更好,就更有信、有兴趣更多的去做,从而得到更多的练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机制。家长通过对孩子优势的欣赏和鼓励,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通过夸奖孩子在好奇心强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把这种优势放在话语运用和新学科的态度,探索中就能让孩子自己找到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方法。
所以,我想说:别催促孩子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内在的动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比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展示你的活法。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也没有所谓最好的照顾,让我们做个深呼吸,告诉自己:“我不仅仅是妈妈,更是我自己。”然后给自己一个微笑,开启与孩子一起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