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成长为具有自己个性, 三观端正能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最让中国父母喜爱的孩子,大概就是:聪明、活泼不是重点,听话、懂事才是关键。
因为父母一般都太忙,没太多时间教育孩子,听话就省事,懂事更省心。有几个关键的句子,足以说明中国式教育的特点:
1. 孩子是自己的好;
2. 大的要让着小的;
4. 不能苦了孩子;
5.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6.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7. 养儿可以防老。
……
这些说法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听到。如果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很多父母却总是吝惜一点一滴的赞赏,为啥?
自己的孩子,我认为最好的是客观评价:不光要指出孩子的不足,更要肯定孩子的优点。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就是优点缺点并存,没有对错,更没有好坏。
大的让着小的?凭什么?!长子和幺儿同为儿子,偏爱老大,凭什么?!任何人遭受不公平时,感受都出奇一致,不会因为是老大,或者老幺,就不一样。
角色千变万化,人性却是统一的,没有人愿意承受不公,尤其是人为给的,还是至亲,换你自己试试,舒服不?所以,对孩子在能力上的要求可以不同,但给的尊重和爱应当一致。
还有所谓“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言论,听起来足以洗脑。
可什么是苦?
吃不饱穿不暖更苦,还是长大后无法自立更苦?什么是起跑线?真正的起跑线在家长的意识上,早就圈定了。家长不给孩子的苦,通常是物质上的,给足了物质,就会忽略了精神。家长节衣缩食用物质供养自己的小祖宗,却没能悉心指引,在精神上喂养他长大。
只有一个结果:家长心安理得认为付出到位了,孩子索取无度认为家长缺位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好啊,那些对女儿不帮衬娘家,就颇多微词的父母,不觉得惭愧吗?都泼出去了,您还惦记个啥呢?既然泼不出去,女儿在的时候,还是好好疼爱吧,人和人毕竟是相互的。养儿防老这件事,有些值得怀疑。
至少,现在,而今眼目下,养儿啃老很现实,防老……还不如女儿来得贴心呢。最终养个儿子,尽孝的还多半是儿媳。所以,养儿别指望防老,应有更大的愿景,养儿应做大丈夫,真豪杰;眼里有天地,胸中有乾坤,心里坦荡荡,大事敢担当,这样的儿子,才真靠得住!
听话?懂事?当个好孩子?太主观了!我认为,对成长不利的话,不听也罢。对个性发展不利的事,没必要懂。鼓励孩子成长为具有自己个性,三观端正,精神独立不依赖,敢于挑战挫折,质疑权威,能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中国式家长,可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