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冠时代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冠时代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30 03: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冠时代的我们》的读后感大全

  《新冠时代的我们》是一本由[意] 保罗·乔尔达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一):要思考,要记录

  

书很薄,成书时间还是意大利第一次封城时期,可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作者现在又在想些什么,在写下什么,很想了解,但无法知晓。

作者是意大利的粒子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他从数学的角度科学地解释传染病,作为一个理智的作者写下了各种各样警示的文字,但,在书里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这个巨大的灾难下生活的普通的人。我们每一个人。

新冠这种奇怪的病毒,让我们在这个孤独的时代,更深切地感觉到我们与他人是怎样的彼此紧紧相连,我们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作为一个群体在破坏,作为一个群体在讨生活。

我们破坏了更多的生态环境,杀死了更多的动物,却让病毒没有寄主失去了生存空间,病毒能怎么办?病毒只好来找我们,毕竟我们的群体这么庞大,效率这么高,联系这么紧密。

病毒再一次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作者说,“在这场流行病中,我们的时间线是一样的,一些人走在前头,一些人走在后头”。

所以我们要思考,我们要记录,特别是,我们要记录那些我们不愿意忘记的事情,让这些启迪不要烟消云散。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二):为了忘却的纪念

  

《质数的孤独》作者、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日记”,形式上像是很恢宏的探究,内容上其实是从日常生活引发的思考,很像是写给某些媒体的专栏,而手法上,用数学的思路去看待疫情,有独特之处。书薄很快可以读完。

在疫情期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国也好,意大利也罢,凡人的生活与焦虑大抵一样。七十五亿人,我们都处在同一个故事中的不同节点,在这场流行病中,我们的时间线是一样的,一些人走在前头,一些人走在后头。在这场危机中,很多事情都与时间有关,与我们安排、改变和忍受时间的方式有关,正常状态成了我们最神圣的东西。赋予我们的意义在于,数日子,获得一颗智慧的心,不允许所有痛苦白白度过。

More is different,如同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和平即将到来。仿佛即将来临的黑夜。仿佛是遗忘的开始。”这场疫情逼迫每一个团体,个体都去思考,我们这个脆弱而美妙生态系统中最具侵略性的物种,如何和周遭的社会共处,如何和这个巨变的世界共处,如何和这个生生不息的地球共处?

“在科学领域,真相是神圣的。”西蒙娜·韦亦写道,然而,这次疫情让我们警醒,“对于科学来说,质疑比真相更佳神圣。”七十五亿人同时移动,我们的效率变成了对我们的惩罚。迁移!世界依然是一个蛮荒之地。我们习惯于把我们的节奏强加给自然,而不是接受自然强加给我们的东西。

作者在开篇的一章叫做“那些我不愿忘记的事”,疫情的影响还在真切又猝不及防的侵入到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在数日子里获得智慧,又要有共同体的觉悟,还要保持质疑的勇气和坚守的英雄主义……宛若山村的炊烟袅袅,又仿佛朦胧诗里的羚羊挂角。无论怎样,“在疫情期间,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这一点我不想忘记,即使在一切都结束之后。”

在地球之上,在物种之间,我们不分种族、肤色、国家,我们都是“SIR”。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三):新冠时代的我们,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和地球

  

在这本书之前,乔尔达诺在我的脑海中还是意大利的年轻作家,25岁创作《质数是孤独》一举成名,而后又看了《人体》,这两本书也都是上海译文出版。 没想到关于疫情的书,第一本不是FF,而是《新冠时代的我们》。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疫情的体会比意大利人更深,也更早。就像书中日本女人在超市中被当做中国人挨骂。疫情之下的生活,隔离、防护、谣言、愤恨、无奈……到充满信心,有了疫苗。每个人都要发言权。所以,在书本最后的空白页,仿佛是我们生活的留白,由我们自己来写。 这本书让我警醒的是序言部分的“我不愿忘记”,其实更应该是“我不能忘记。”这与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在根源上是一致的。无论是面对战争,还是疾病。 我非常感谢乔尔达诺,他以学者的角度提出了不少人类社会忽略(故意无视)的质疑!

以下来自书中摘录: 1.我们习惯于把我们的节奏强加给自然,而不是接受自然强加给我们的东西。 2.在新冠时期,我们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但都被迫待在家里。 3.在疫情期间,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这一点我不想忘记,即使在一切都结束之后。 4.我们的效率变成了我们的惩罚。 5.迁移!世界依然是一个蛮荒之地。 6.思考什么?思考我们不仅仅是人类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还是一个脆弱而美妙的生态系统中最具侵略性的物种。

在BBC新出的纪录片《完美星球》火山篇中,片尾总结,人类社会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地球所有火山喷发加起来的一百倍!所以人类活动已经不仅单纯的造成物种灭绝,我们的活动,最终反噬我们自己。大规模疫情的爆发,不会是过去,也不会在未来消失。也许,地球在挣扎,生态在挣扎,一切除了人类的生物在反抗,他们用人类忽视的微生物、病毒来警告人类。也许,地球上应该有非人类活动区,用非平衡建立平衡吧。

在地球之上,在物种之间,我们不分种族、肤色、国家,我们都是“SIR”。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四):“与世隔绝并不足以驱除痛苦”

  

阅读保罗·乔尔达诺这本最新的小书时一直有种奇特的感受。通常情况下,对某个时代的叙述总是在它业已结束之后,我们或处于旁观者角度超然地看它,或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回顾。然而,我们仍然活在“新冠时代”,全球的疫情数字仍在爬升,看不到拐点,中国的疫情防控效果虽然卓著,但满大街的口罩和集聚场所入口处的绿码和测温仪一直在提醒你,病毒是一头肉眼看不见的猛兽,在某个角落伺机而动。

乔尔达诺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质数的孤独》,一度在畅销榜单盘踞许久。作为曾经的粒子物理学研究者,《新冠时代的我们》依旧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特质。如果你用一种当事人写作的要求去看待它,无疑得不到满足。收在这本书里的小文章是专栏的风格,轻巧随意,不成体系,甚至缺乏与这个题材相关的沉重性。作者在下笔的第一行开始,没有丝毫记录时代的野心。

“我的大脑已经不清楚该什么时候开启或停止,我晚上睡得很少,到了白天身体则处于持续疲劳的状态……”

2020年2月29日,作者决定开始此书的写作,为了不忘记。他列出一个清单,在那些公共性的内容之后,最后一则他写道,“我不愿忘记自己并没有努力表现出英雄主义。在促进家庭团结方面,我既不坚定,也无远见。在需要的时候,我没能使任何人振作精神,甚至连我自己都做不到。”

与其将这本书看作一个“时代”的记录,不如视之为一个处于隔离期间我们可能共有的慌张和不解。乔尔达诺试图用他擅长的数学公式去解释和预测病毒的传播,试图用条理清晰的方式给这场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染划分出各种阶段,但更多的时候,他焦虑和害怕。

“我害怕疫情可能会造成的改变。害怕发现我所熟知的累累文明不过是一个纸糊的城堡。”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期,我们在中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恐惧。

那些有关隔离状态的叙述,我们毫不陌生。“我住在罗马,但我感觉身在他方。”轮流派人出去倒垃圾,购买生活必需品,谨慎,数日子,直到完全无法理解身处的时空结构,白天到黑夜似乎成为幻觉,“时间已经改变了连贯性——它软化了,慢慢瓦解成碎片。”

这些支离破碎的呓语将我瞬间拉回到全民隔离时期,我们在斗室之内,眼睁睁看着美好的春天在窗外盛开,却不得近身体会。

新冠病毒带来的最诡异的后果是,它分明要求全球范围内医学力量、国家政府间和民间个人组织的互通有无、至诚合作,却似乎偏偏开启了反全球化的历史帷幕。对于身在全球化话语中的一代人而言,这是令人痛心的现实。猜疑与仇恨的种子伴随着病毒的扩散在人们的心中埋下,然而我们“都应该明白,我们处在同一个故事中的不同节点”,如果隔离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隐喻,那将意味着人类整体的失败。

这位曾经用质数来描绘孤独的作者,在这本小书里延续了有关孤独的主题,“没有人喜欢被排除在外。”他说,“明白自己只是暂时与世隔绝并不足以驱除痛苦。我们有一种绝望的和他人在一起、置身于他人中间、与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保持一米以内距离的需要。这是一种持续的需要,就像呼吸一样。”

但愿我们可以重新拥有正常的呼吸。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五):恒久的博弈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六):《新冠时代的我们》:保罗·乔尔达诺相信,常识比一时的痛快更有利于公众

  

《质数的孤独》畅销以后,不知道有多少读者了解,这本畅销书的作者保罗·乔尔达诺最硬质的社会身份是粒子物理学博士。因为不甚了了,不少被热度裹挟着去阅读保罗·乔尔达诺著作的读者,翻到环衬一瞥印在上面的作者简介,都会在心里惊呼:这个写小说的,厉害!粒子物理学博士与畅销书作家之间的关系,仅此而已。

所以,获悉保罗·乔尔达诺的最新作品《新冠时代的我们》中译本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大概不少《质数的孤独》的粉丝会像我一样,期待那是一本《质数的孤独》质地的作品。

假如说,能将貌似冷冰冰的数学概念加诸文学作品、从而使得那本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理性的而又炽热的感情色彩,是天赋青睐保罗·乔尔达诺,那么,能将被许多人视为危途的粒子物理学求学之路走到博士,就是保罗·乔尔达诺后天修为的能力了。“我重新打开了几个自我不做粒子物理学研究之后就再也没看过的计算程序”,作者写在附录《罗马封城记》里的这句话,实锤了自打《质数的孤独》成功步入文学堂奥后,保罗·乔尔达诺选择了天赋搁置了后天习得的事实。就像那位颇有名气的演员在一档颇受争议的综艺节目里所说的那样,“我的演技别人拿不走”,那么多年在计算、公式、定理、实验报告、论文堆里孜孜矻矻修成的粒子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及与学位相称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因为拥有者的暂且搁置而从保罗·乔尔达诺的脑子里消退——我想说的是,《新冠时代的我们》并不是一本能与《质数的孤独》归类的作品,所以,读完该书的头几篇《宅在家里》、《怪咖的午后》等,我有些疑惑: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合上书本确认《新冠时代的我们》的作者就是保罗·乔尔达诺后,我有些担忧:在《质数的孤独》、《人体》和《黑与银》之后,是不是文学天赋已经在渐渐远离保罗·乔尔达诺?

按部就班地读到附录《罗马封城记》,扑面而来的《质数的孤独》那样的文学气氛击碎了我的妄断:”所以我足不出户。上次出门是十天前,当时还允许独自一人外出跑步——在离家最近的公园里。要去公园,我得沿帝国议事广场走一段,路过斗兽场,这是全世界游客最多的一段路。如今不见人影。我可以说看到这些地方摆脱了往常的人群之后再次让我惊叹不已,但这么说是在撒谎:我感到的只有焦虑。还有不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气氛?一个人被抛入孤独后无所适从的茫然。只是,《质数的孤独》中角色的孤独有自觉的成分,而保罗·乔尔达诺经过罗马斗兽场时感受到的孤独,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强加于他的。通过《质数的孤独》,保罗·乔尔达诺能够体会孤独与孤独之间的分野,而路过罗马斗兽场时让他感知到的孤独,是他不喜欢的。推己及人,因为新冠病毒而不得不禁足在家继而深陷孤独境地的感受,没有人会喜欢。当然,他可以选择《罗马封城记》的写法,将自己因宅在家里而忘记了日子的困顿和苦闷文学地展示出来,让那些因为新冠病毒导致孤独而郁郁寡欢的读者分享,从而赢得可以预见的赞同甚至赞美。大概觉得这样的记录是一时一事的,会随着新冠病毒被人类征服而零落成泥?可见,保罗·乔尔达诺的野心是记录自己深陷新冠病毒时的心情和心境的文字不仅仅映照当下,还能惠及未来。

于是,他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流行病首先是数学方面的突发事件,其次才是医疗层面。因为数学并非数学的科学,而是关系的科学:描述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试图忘记那些实体是什么,并且用字母、函数、向量、点和面来讲它们抽象化。传染病是对我们关系网的传染。“

也就是说,保罗·乔尔达诺决定提笔写作《新冠时代的我们》时,思虑再三,放弃了就事论事的呈现,诸如在本书的第一篇《宅在家里》所做的那样:”我开始此书创作的那一天是罕见的二月二十九日,也是这个闰年的一个星期六。全世界确诊病例已经超过八万五千人,死亡人数接近三千人。一个多月,这种奇怪的计算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背景……“后者一定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可在有着理科学术背景的保罗·乔尔达诺看来,那样的写法只是在告诉读者事件的“果”,而非“因”,公众只有同时知道了因和果,特别是知道了事件的”因“以后,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配合防疫工作,并在这一波疫情过去以后也时刻牢记”流行病首先是数学方面的突发事件“这个颠簸不破的科学道理。

保罗·乔尔达诺决定在非常时期利用自己作为畅销书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亦即天赋给予他的福利,以及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学识上的信任度,用一本书向公众特别是他的读者进行一次关于传染病的科普工作。

”传染就是这样开始,如同一种连锁反应。在第一阶段,它的增长方式被数学家称为指数型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速度也越来越快。传染的速度有多快,取决于一个数字,它是每种流行病深藏不露的核心。“

“病例的增长越来越快。仿佛超过了控制。我们或许可以说,这就是病毒让我们措手不及的手段之一,但这么说其实夸大了它那有限的智慧。事实上,自然本身正是以非线性的方式构成的。它偏爱令人眩晕的或者缓慢的增长方式,指数和对数。自然在本质上就是非线性的。”

“数学家在行动,还有物理学家、化学家、流行病学专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城市规划专家和气象学家。科学家们的睡眠时间从来没有这么少。所有人都在用数据带入SIR魔性,以了解明天新冠病毒将会传到哪里。”

……

我承认,这样的文字远没有《罗马封城记》结尾句那么有感染力:“在我们缺席的世界里,鸭子又回到了西班牙广场的喷泉池。不受打扰。我不知道这是希望的迹象还是恶兆。在疫情期间,连美景都变得可疑。”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安下心来读一读保罗·乔尔达诺的《新冠时代的我们》。我甚至幻想:假如保罗·乔尔达诺早一点能帮助公众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2020年2月29日公布的“全世界确诊病例已经超过八万五千人,死亡人数接近三千人”,到了2021年1月31日,这个数据何至于变成了全世界确诊病例为103141414,死亡人数2229639。

  《新冠时代的我们》读后感(七):乔尔达诺的笔,令人深思的字

  关于遗忘、谣言与真相,也关于政府、专家与公民

喜爱 | ⭐⭐⭐⭐ 推荐 | ⭐⭐⭐⭐⭐

今年一直想写一点关于新冠时期人们精神自愈的东西,亟需输入一些非流水账类的“新冠日记”。经历了年中FF的闹剧后,就更加迫切地期待这样一部作品。

国庆在书店淘书时找到了毕淑敏的《花冠病毒》,本来内心一喜觉得终于被爷给找到了,结果却大失所望,因为那只是2012年写的虚构文学,质量还很差,只是今年碰瓷新冠突然热起来了。

1月初逛豆瓣时终于从 @赫恩曼尼 那儿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结果京东没有货……于是继续等啊等、等啊等……一月底终于等到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多磨”吧。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

我想豆瓣的简介已足够说明:

内容构成从目录中也可见一斑:

小小的一本册子,阅读难度不高,很推荐阅读。

个人觉得书中关于5点的简短讨论很有启发性。

一是关于遗忘

乔尔达诺在开篇指出:

痛苦迫使我们面对模糊不清的真相,重新思考我们的优势;它鼓励我们为当下赋予新的意义。然而,一旦痊愈,这些启迪就会烟消云散。

尽管现在很多人批判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疼,但这其实是人性的需求。人们都想快快乐乐地生活,在经历过巨大的创伤后,自然想逃避之前的痛苦源头,因为生活得继续。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并不想经常回忆起汶川地震和天鸽风球。毕竟,常言道:

逃避可耻,但有用。

只是,有些人是真的彻底忘记,有的人却选择把这份启迪深深藏在心底,帮助自己更好地前行。于是他也道出了自己出这本书的目的:

所以,我正在列出一个清单,里面包括所有我不愿忘记的事。这个清单每天都会增加一点。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列出自己的清单。

那么,我列出了吗?那么,你列出了吗?

二是关于科学

我自己念的是社科类专业,对各种为了得到相关/因果关系而制订的研究假设早已存疑(但这确实是局部最优的解决方法了),本以为自然科学中揭示客观真理、揭示真相才是真正的科学。但作者一阵见血地指出了:

在科学领域,真相是神圣的。……然而,当我们用同样的数据,依据同样的模型,却得到相反的结果时,真相又是什么?在疫情期间,科学令我们失望。

对普罗大众而言,大家更想知道一个确定的“真相”,以求消除不确定性。但科学有时候并不能提供。譬如:科学帮助人们认识到此次新冠肺炎的传染指数是2.5左右,但却没有告诉人们这个数字究竟是不是严重,因为麻疹的传染指数是15、而西班牙流感的传染指数只是2.1,二者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损失。只是,人们在见到2.5这样的数字时,并不能消除内心对疫情扩散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在揭示出这个情况的同时,作者也补充道:

我们想要一个肯定的说法,听到的却是人们各执一词。我们忘了事情总是这样,甚至只会是这样;我们忘了,对于科学来说,质疑比真相更加神圣。

科学并非就是真理,勿盲目迷信科学。大胆存疑,小心求证。

三是关于谣言

关于新冠起源,其实现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虽然溯源的讨论热度没有新冠初期强了,但各种猜测依旧漫天飞。即使将来盖棺定论出了一个官方的说法,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会倾向于相信阴谋论,尤其是“实验室”起源这个说法。再加上前面提出的“真相很难”,这就更让人倾向于什么都信、又都什么都不信。 但人总得有自己的判断吧?应该先试图相信哪种呢?乔尔达诺提出了一种建议:

这种情况下,科学需要求助于奥卡姆剃刀原理,也就是说:永远走捷径。也就是说:最简单、需要最少逻辑跳跃的途径,就有可能是正确的途径。

奥卡姆剃刀原理其实可以应用到其他很多方面。

毕竟,猜动机永远猜不准,而看逻辑是较为务实的方法。

四是关于“牺牲小我,成全群体最优”

出于人“先利己、再利他”的本能,各种个人主义的做法其实情有可原。但从群体的角度讲,个人利益与群里利益相矛盾时一味地选择前者,就是自私了。毕竟:

流行病鼓励我们把自己视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它强迫我们做出在平日里不太习惯的想象:想象我们与他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做出个人选择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存在。在疫情期间,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疫情期间,我们重新成为一个群体。

因为:

我们的个人行为对群体造成的累积效应,与个体影响的总和是不同的。假如我们人数众多,每个行为都会导致抽象的难以预料的后果。在疫情期间,缺乏团结首先是想象力匮乏的表现。

五是关于“公民、政府、专家”

2020年年初,湖北ZF确实出于一些重要会议顺利召开的考虑而选择“压”下初期的情况,后来大爆发后直接导致ZF公信力的缺失。而GY等砖家在研究申请吃闭门羹后借助公众平台来放大恐惧以宣泄内心不满等行为,又造成了公知公信力的缺失。

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于意大利。对于这种情况里面的根源,乔尔达诺是这样描述的:

假如说政府机构相信专家,它们并不相信我们,不相信我们控制情绪的能力。事实上,就连专家也不太相信我们,对我们讲话的方式过于简单,以至于显得可疑。至于政府机构,我们之前就存在怀疑,之后也会如此。所以,我们又回去听专家的说法,却发现他们摇摆不定。最后,在不确定中,我们的表现愈发糟糕,也愈发不被信任。

这样“三角恋”的比喻描述,不可不谓精彩。

最后,鸡蛋里挑骨头,说一说这本书欠佳的地方

虽然乔尔达诺自2020.02.29就开始写这本书了,不是踩热点的圈钱作品,但整本书还是内容太少了。不仅整体篇幅不足百页,字号还很大,短文数量虽然多,但每篇的篇幅都很短。一共才19千字,阅读不够尽兴。 可能因为篇幅过短、期望过大等原因,豆瓣目前的评分并不高:

新冠时代的我们6.7[意] 保罗·乔尔达诺 / 202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但个人觉得瑕不掩瑜,依旧5星推荐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