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2022-03-30 03:3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被统治的艺术》是一本由【加】宋怡明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一):内容严谨但偏严肃,古文比较多

  被统治的艺术,一本关于明朝军役的书,军户、卫所、屯田、解域化、日常政治、制度套利,学了不少名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去卫所当兵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一个家庭一个宗族世世代代的使命,但同时也有减免税收等福利。于是就有了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争取利益最大化的众生相。

  这本书写的严谨也偏严肃了些,同时也大段援引家谱和当时的文案记录,文言文看的有点头大。看的比较累但收获也不少,给8.6分[跳跳]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二):苦中作乐———明代军户制度下的东南沿海居民

  当先祖被应征为军户,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如果放在东南沿海的话,这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在本书的后面揭示了明史的另一个叙事模式,即从政治走向经济,晚明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是一个商业化和商品化的地区,而这一情况,并非只发生在晚明,实际上在宋代已经产生了这种萌芽,经济重心的南移,使东海沿海成为我国生产力较高的区域,所以当地人们并没有十分看好服兵役能收获的军饷——尽管有时拖欠,和屯田以及免除徭役的带来的好处。所以在书中第一部分在乡村,被应征入伍的军户家庭总是会想办法让军户制度对自己的家族影响最小(最初旳军户有可能会发展为一个新的家族,但并不允许分户)……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三):制度与地方微生态

  很喜欢这种基于家谱,方志,碑记的地方史研究,感觉接地气,扎实可信。把官方史料和私家族谱的具体信息进行对比研究是个好方法。在中国人遍地贩卖西方二手理论的时刻,西方学者却能沉下心来深入民间长期耕耘,如此对比高下立见。日常政治这个概念很有意思,突破了服从与反抗的二元对立,表达了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的代理人之间相互调适的状态。中国人是最讲变通的民族,统治与被统治是相对的,一个人可能既是统治者,也是被统治者,纸上的制度都烟消云散了,但相互调适形成的社会关系反而长期存在。军户制度就是如此,原来户口之事古已有之,编户齐民,军民二分,军户世代为军,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军户制,但它催生的宗族组织和亲属结构却广为人知。闽南地区的特殊微生态环境正是由此而来。这就是传统,不在纸上,而在民间。不因改朝换代而变化,这一点,历史研究者不可不察。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四):一些笔记

  一些笔记:制度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 p.81);用做生意的手法处理日常生活;军户制度创造出怎样的日常政治

  有趣的几个说法:解域化(deterritorialize)与再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其实就是移民与落户的学术化说法

  作者归纳明朝军户的三种应对征兵的基本策略:concentration/集中-代役, rotation轮替, compensation补偿

  tructure:1.军户对国家的义务与应对策略;2.代役者与原籍的联系(类似移民);3.沿海卫所与走私;4.婚姻、寺庙、卫学与军户再域化之后本地意识的兴起(卫学的贡生名额成为原籍军户与卫所军户往来的又一动力p.175);5-6.屯军、屯田的制度套利;7.清代的卫所与军户在赋税上的安排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五):日常政治的力作,但对社会个体的力量估计过高

  我完全不认为此书属于华南学派或历史人类学的著作,这本书的基本关照/研究侧重都与华南学派大相径庭,信仰和历史结构的形成都不是其考虑的对象。此书就是典型的制度史著作,只不过作者在考察阶段借鉴了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又与华南学派关系较为紧密而已。这样“活的制度史”对于静态仍然为主流的中国制度史研究来说,确实有耳目一新之感。作者探讨的是卫所制度与军户制度的日常运作,以及民众的“日常政治”。作者对近世民众的能动性恐怕估量过高,因为这本书的主旨在于考察民众对已有制度的利用,最精彩的“制度套利”也就出于此;但对于制度本身的出世,以及初始阶段制度对民众生活的塑造,规训和改变,本书的考察就显得不够了,正是由于这样先入为主的安排,制度本身的庞大力量被忽视了。套利的依托在于宗族,联想到明代中国基层社会能具有类似能量的势力,士绅也好,里社也罢,宗族也罢,总归不是个人可以做到的。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六):全书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七):小结

  第一章:

  为了降低征兵制度的风险(除逃兵外主要是服役人的死亡,基本外生),被征兵的军户的最优策略:通过集中制(加以经济补偿)进行固定priority进行assignment

  第二章:

  军户离乡以后形成实质上的新的宗族

  新旧宗族之间的套利关系(旧族免徭役,新族拿补贴etc)

  第三章:

  沿海军户因为优势地位进行航海贸易/劫掠

  第四章:

  以婚姻为主体,军户聚集的卫所的稳定的社会网络的形成

  第五章:

  土地产权(不同于民屯,军屯的土地有特殊的priority:优先给原军户而不是实际使用人)问题造成的套利

  第六章:

  军户形成的新group和原住民的互动,类似移民

  第七章:

  omitted

  就博弈论和机制设计角度,这里面的case都过于make sense以至于觉得trivial了……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八):国家与国民相互成就

  2020—13! 集权专制体制下,百姓像钟摆般在顺民与暴民两端来回摆档,在这中间,百姓又是什么状态呢?象我们一般想象的逆来顺受吗? 本书以明代卫所军事体制下的福建沿海军户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利用当地族谱,向我们展示了中间状态下的百姓的日常政治,这些狡黠的沉默的大多数(军户),隐忍的应对国家,巧妙的化解专制之力,滴水穿石般消解制度网罗,通过轮替、集中、补偿等手段来应对兵役之责,确保自家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任务,降低不确定的风险,并利用军户与民户制度的差异尽可能的进行制度套利。 军户们以经济权衡的精明手段合法的与制度博弈,在与国家的互动下,专制王朝不得不演变出“集权的简约治理”这一结果:中央政府以放弃、牺牲部分控制强度为代价换取通过政府代理人间接治理百姓来降低治理成本。所谓专制王朝时代,皇权不下乡,非不欲也,实不能也!当时的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撑这一企图而已。 因此被统治的艺术也就如潜规则般潜行于日常生活之下,百姓们如此艰难隐忍的在顺民与暴民两极间的中间地带柔韧的活着。 国家与国民相互成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英雄引领了潮流,但人民创造了历史,最终无数英雄竞折腰于这些草民的日常政治中,他们沉默的走到了最后。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九):被统治的艺术

  

我看到一个短评说,人性与政治的博弈,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讲的,博弈即相互作用。

私以为这本书占了名字的便宜,作者既然请了当年明月写序,我想一是因为明史相关,二是可能想用《明朝那些事儿》的叙事风格把这本书的内容讲清。很明显事与愿违,这本书本可以写成《显微镜下的大明》,但作者过于细致论文式的乡村调研研究报告和过多的排列所参考的一手史料,让本来可以讲得接地气的事例也淹没于学术研究的汪洋大海。对我来说,此书的价值也不如《叫魂》,《叫魂》通过基层的偶然事件,分析出乾隆盛世体制存在的隐患与弊端,应该说对基层与上层的论述是打通的,有来有回的;而此书颇多重复与折返,如作者多次说明他研究的重点不在于明朝的军事体制与结构,而是屯军的事实产生的“人性与政治的博弈”,以至于作者似乎每次都要用这句话把内容带回主题,对于分时间段看书的读者,就像被作者带了一个大迂回又回到原点。此书我并没有看完便弃坑了,看得也比较散乱,导致所看的内容中作者点对点的分析也不成体系,更加不如《叫魂》系统化。

和《亲密关系》一样,我庆幸此书所看的是电子版,节约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被统治的艺术》读后感(十):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愤怒!!!

  从这个人鼻子不经意间流鼻涕的这一个系节,我们可以判断出他衣服穿得比较少。衣服穿少了,宏观上会造成2个方面的影响:1、内在方面,人容易生病;2、外在方面,会导致服装产业销量降低……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本书让我看完下来很生气的原因:花这么大篇幅去论证一个道理显而易见的问题!任何制度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况且在明朝也没有信息技术,信息不透明、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肯定会导致大家对制度的利用和逾越,我感受不到作者所论及的明代军户制度导致的“大众对策”较之前和之后的时代有任何不同之处,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任何前瞻性和创新性!

  我的愤怒来自于而作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自嗨”,不止一处写有类似“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更精彩”的话,标榜自己以小见大的“微观史学”相对于孔飞力的《叫魂》那简直等于小屁孩和尿泥;

  我的愤怒来自于媒体宣传的“恬不知耻”以及读者的“人云亦云”,硬是把一份没什么营养还容易吃了长胖的“阅读快餐”说成是富含维生素A到Z的“精神慢炖”;

  我的愤怒来自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就这样浪费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俗话说“多读书,读好书”,每个读者的时间都是有限而宝贵的,望作者也“多写书,写好书”!同时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作为一个外籍学者不要了解到点皮毛就开始炫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