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100字
《被颠覆的文明》是一本由边芹著作,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颠覆的文明》精选点评:
●脑残快速指南
●好书
●???
●可以把书名改成《丑陋的白种人》以利传播。
●这书的内容主旨振聋发聩。但是确实语言不够精炼,四分合理。打五分平衡一下跪族脑残的无脑一星
●想法比较到位,也确实揭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语言上更精炼,角度更多样会更好。过去学电影,对于一些事例还是很能够理解的
●看起来像是随笔集,所以内容很散,照我的标准应该3星,但我看到豆瓣典型的U字形评分(给一星的理由触目惊心)就忍不住要给五星以正视听。希望接触到西方文化的人都能多少读一读,不一定要全信她说的,但最好是听一听这样的声音。今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希望今年能多看一些书吧。
●二次。一年后再次被这本烂书恶心到了。都忘了看过了。二倍速。
●对西方日拱一卒地解构中华传统文明,简直是鞭辟入里地分析,太深刻,也太怵目惊心!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地,仔细地看看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是如何毫无防备地应对西方的狼子野心。
●揭露国际奖项对“东方叛徒”的青睐有加,其余部分笑笑则好。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一):我所有的赞誉都献给边芹。
如博尔赫斯所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大海,发现爱情,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对我而言,发现边芹(《被颠覆的文明》),也像是发现大海,发现爱情,是我的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每次看到她的文章都像是久别重逢,每次回顾她的文章都像是英雄惜英雄的情义。我所有的赞誉都献给边芹。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二):另一种思考的方式
打一星的大概是书中所说或者“自己构想的西方世界的人”吧?这本书字字珠玑,读起来得反复推敲。在西方生活了几年,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思考“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不能说完全同意或者理解本书,但作为一种思考切入点,为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还是有益的。值得大家一读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三):希望我们还能夺回话语权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四):被颠覆,终会有人站出来反颠覆
对这句话,你如何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某记者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的对某国产电影的短评。
对于就这条短评,作者又是如何看的呢?首先是剖析将"内地"和"北美"并用,似乎两者已成"合众国"的混淆逻辑;然后是痛批:爱不爱看是个人喜好,为何媒体都要以国际标准说事?顺便评价某养生节目,说连吃个饭都要参照国外所谓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崇洋媚外已成习惯可见一斑。
初看觉得作者有点小题大做,不都全球化了吗?而且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何不可?但细想一下,作者说的是对每每都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的、已经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外黄内白的那种程度的忧虑。或许真的是文化渗透太深,我们都以习焉不察。
另一方面对彰显自身优良文化的他国电影人进行遏制,使其相关作品难以在国际上发声,以此打压其所代表受众的文化优越感。
国内媒体舆论也有意无意地将西方话语奉为圭臬,这样里应外合,经过长期而悄然的洗脑,受众逐渐形成了妄自菲薄的心理。就是人家不说,自己在思想上先跪下了,学术一点应该叫逆向种族主义。
美中不足的是文笔方面,不得不说部分章节写得有点繁复,有些是整段的碎碎念,夹杂着稍显晦涩的比喻。论据较少说理较多,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看着着急。还有,对中国人和西方人人性和自我意识的对比和剖析方面,有些论述让人颇为费解。
《被颠覆的文明》读后感(五):挺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到后来真正开始读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可能是第一次了解有关意识形态这一类型书籍的缘故,读的很慢,因为你时刻需要尝试以作者的视角去解读西方国家的不同行径。因此,我觉得读此类相关书籍(尤其是柏杨、方方类作家之文)最好建立在你有一个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不过单从这本书来说,如果是从事外宣传媒类的行业,或者国家公职人员,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由前言和四部分正文组成,结构上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书中有很多不错的观点,读来或引人深思、或让人幡然醒悟。我就只挑其中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点简单谈下自己看法。
书中很大一部分篇幅作者主要以他电影、文学的相关从业经历讲述了现代西方进行的文明入侵是如何从我国文艺界开始,进而使我们一步步丢失对文明的“审美权”、对历史的“解释权”,乃至对精神境界进行界定的“道义权”。书中提到,要征服一个能干的民族比刀枪更隐秘、也更有效的办法,就是篡变其历史观。因此,电影和文学作品便成为了最好的媒介。他们直接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但却又不易察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南山的部长们》这部韩国高分电影作品,尤其是剧中金对载圭形象的刻画,它让我明白,哪怕以历史为名头的电影只也不过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并不会像纪录片一样写实,完全可以根据导演的需要进行片面、甚至有悖于事实的演绎。
学过心理学的都会清楚,其实往往细节才是最能在不经意间轻松影响或打动一个人的,而绝大多数完全意识不到这种“操纵”的受众,这个细节将会作用到潜意识,只需要几代人,一种西方“集团”想让民众看到并形成的刻板印象便扎根于受众心中。或是因为发展的缘故,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能够获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永远是西方国家所举办的奖项,无论奥斯卡或是诺贝尔,所谓的关于解释作品的话语权已经被西方国家所牢牢掌握。因而在作者看来,任何不管是以正面或负面内容反映中国人精神品质和高贵一面的艺术作品,都会悄无声息地被排除在外,作者将背后掌握解释权的集团称之为“文艺国际”,他们对外号称独立,然而独立只是障眼术,最终目的依然是服务于 “集团”。作者还特意列举了《苏州河》当年之所以能从巴黎、鹿特丹到布鲁塞尔一路得奖背后的原因。国人的作品想要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只能走这种“特殊的道路”,最终成为“文艺国际”的卒子。
回看苏联解体后在某些国家发生的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而进行“政权更迭”的颜色革命,我们不难意识到在意识形态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战斗着的一份子,它已然和国家安全产生了分不开的联系。说到这里,其实挺想提一下自己曾经很喜欢的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追,因为它总能带你一些新颖的观点,让你看到一件事情的更多维度。很喜欢里面的陈铭老师,不仅仅是因为他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你能感觉到他的真诚,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才能呼唤爱。
按理来说,辩论因持方不同,所以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思维碰撞,但说来也很奇怪,有些辩论我听起来明明感觉有一定的道理却会让我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如果非要说哪里奇怪却又说不上来。后来才发现有些人的辩论他时常会告诉你现代社会应该是要包容的,有些事你没有做错,只是错在这个社会还不够包容,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而陈铭老师则会告诉你,你既然选择这样做了,你就要承受这样做的后果,他不会将这些过错归咎于身边的人,归咎于这个社会,他会确切的告诉你,下一步你应该怎么办。不要小看这个细微的差别,人都会有躲避问题的本能,虽然说我不清楚年轻人会更喜欢哪个答案,但这两种思维背后的高度却可见一斑。
当然,就在疫情期间《奇葩说》中几位辩手也因严重的政治问题而集体翻车,不想说过多嘲讽的话语,相比之下陈铭老师因双黄连发声获得了多数人的称赞,只想说:屁股决定脑袋。无论如何,面对一些思维和逻辑上的 “文明陷阱”,我们还是要保持警惕。
诚然,书中的确有很多不错的观点,比如“挨打真的是因为落后吗?”,“公德是美德还是规矩?”等,每一个中国人读后都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但,或正是因为作者兼具知识分子的阅历和学识,以及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有些地方读起来还是让人感觉略显激进,譬如,作者以《功夫熊猫》为例,剧中熊猫这个可爱的主角是一个由继父养大的弃儿,它的养父是一只鸭子,而鸭子让人联想到唐老鸭这个西方迪士尼文化元素。又比如国内省会城市机场所投放的外国商品的广告,作者认为这些广告是“集团”旗下跨国公司用来精神控制的秘器,他们已经超过单纯推荐商品的功能,而重点在精神操纵。我查了下这本书最早一版的出版时间是在2013年,已经过去七年了,的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看来书中的某些问题我们可能并不会太过在乎了,因为国外有的,我们一样有,甚至国外没有的,我们也有,但是作者这种理性看待西方文明的批判思维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