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10篇

2019-10-05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10篇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是一本由[日]阿川佐和子 著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4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一):敏于事而慎于言

  洗耳恭听、善于聆听,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一种修养,一项技能;同样,说话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学问、一种技巧、一门艺术需要理清思路、准确表达、阐明观点回应关切

  边听边想、先听后说,才能充分理解、避免浮燥、消除隔阂、准确回应。日本知名主持人阿川佐和子的《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总结多年访谈心得介绍了如何迅速打开谈话对象的“话匣子畅所欲言的技巧。

  “夸夸其谈”是个贬义词,通常形容说话不切实际而又滔滔不绝,一味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大言不惭、喋喋不休,只会令人厌烦。其实,对于如何正确处理“言”与“行”、说与做关系,真正的鼻祖是《论语》。孔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告诫不要空言,不要花言巧语、夸夸其谈,一定要“讷于言”,只有言得好、言得美、言之有物,有针对性,才能成事;而在行为方面,孔子认为与说相比,谨言慎行,务必“敏于行”。

  而所谓“静心聆听”,也有个非常接近成语“洗耳恭听”,典出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单刀会》“请君侯试说一遍,下官洗耳恭听”,指做好准备用心聆听别人说话,大多是请人讲话时的客套话。阿川佐和子作为主持人,当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知道如何“客套”才能让人敞开心扉娓娓道来。阿川佐和子不是功利主义者,除了善于提问,也真的“静心聆听”,不是沽名钓誉,不是哗众取宠,所有的含蓄婉转深沉内敛,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

  很多人总是在孜孜不倦修炼谈话技巧,却完全忽视了静心聆听的重要。拿到书时,一直在想,书名为什么用“静心聆听”而不是“洗耳恭听”?掩卷而思,终于明白,只有静下来找回初心,才能静心细品生活真味,才能看见智慧光芒,才能聆听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识人、知人、知心、交心,从而最早感知到他人的内心需求,最早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善解人意,赢得信赖,才能成为最受欢迎的倾吐对象。

  你说呢?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二):日本谈话节目女王的“聆听”诀窍

  经典作品总会历久弥新,对于日本谈话节目女王——阿川佐和子的著作也是如此。在这本关于“聆听”的书中,阿川失败尴尬采访经历真实的访谈过程,一次次地证明了“善于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正如阿川在书中写的:“所谓善于倾听,并不一定要直截了当地切入问题,只需要让对方意向倾诉就可以了。”

  轰动日本的话题之作,到底好在哪里?

  自2012年《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一书在日本上市后,立刻引发日本民众热烈追捧,截至目前销量已高达170万册,累计加印60次。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作者20余年采访经验累积总结。

  这本书的作者阿川佐和子,从1983年起,就任职于新闻节目,几年的时间从一个业余的谈话节目助理成长为日本谈话节目一姐,在中国被誉为“日本的柴静”。在此期间,她出版了大量作品,并获得第15届讲谈社散文奖、第15届坪田让治文学奖以及第15届岛清恋爱文学奖。

  作为日本深入人心的谈话节目一姐,阿川首次将自己的采访上从“说”到“听”的蜕变历程整理成书,并让读者深刻领会“聆听”在谈话中的神奇作用掌握聆听的奥秘

  在本书的前言部分,阿川写道:“究竟是哪一句话会被记录大脑中,根据人的不同,是有着极大差别的,我们往往会因此感到震惊。但这也正是‘倾听’的迷人之处,因此人才会不断地去倾听。”也许,这就是阿川写这本书的初衷。所以,比起滔滔不绝地说,感同身受地听,才能使谈话对象心甘情愿地说出有用信息

  35个“对话法则,上千个访谈实例解读“听”与“说”的微妙关系

  为了使这本“聆听”教程更加实用,阿川将这本书分为了三部分:

  理论篇:从心理学角度,迅速了解聆听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方法篇:掌握提问的秘诀技巧,探索聆听的乐趣实践篇:从“内”至“外”配合谈话对象,感受聆听为工作生活所带来的积极改变

  关于聆听的奥秘、聆听的法则、谈话的诀窍这几点,阿川通过35个法则,分析着自己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以及处理技巧。

  比如她在采访过程中,让对方侃侃而谈的奥秘:“提问,对方回答。从回答中找到疑问提出下一个问题。对方再次回答。根据回答,再次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在采访时最为重要,原来采访就像环环相扣链条一样,一来一往地同对方交流。”

  除去较为“干货”的对话法则,书中揭示了阿川采访世界领域知名人士的过程,也是通过阿川的采访经历,才更能让读者感受“聆听——打开对方心防的钥匙”,从而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三):“问”到结果,不如“听”出答案

  作者本人一直从事采访工作,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自然让她有一套如何提问,如何倾听的技巧。日本大地震之后,作者前往灾区心理疏导工作,再耐心倾听中她有了出这本书的灵感

  倾听这个行为,看似人人都能做,但是真的让对方感觉到你在仔细听他说话,其实是很难的,仔细回想自己一天下来和别人的对话中,能够记得清楚的谈话内容能有几句呢?我们已经喜欢了左耳听右耳冒的方式,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话记得清楚,其他的毫不在意

  作者自己虽然从事了很久的采访工作,但是自认为还做得不够好,采访其实就是让对方解答自己疑虑的过程,看似是对方说得多,但是采访的节奏还是要看主持人来掌握。

  任何一场对话都是变相的采访,双方互相从对方那里知道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倾听自己,无论是多么寡言的人,一旦触碰到了他擅长或者感兴趣的领域,都愿意说个不停,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渴望被聆听。

  倾听就是在逐渐与对方说话节奏相配合的过程,想要有更好的回应,就先要仔细将对方说的话听进去,理解内容背后想要传达的含义。找出他说话的关键点,这样才能激发下一轮有趣的谈话,如果脑子里只是以自我为中心考虑的话,谈话就会变成鸡同鸭讲的单方面倾诉,好的对话是根据一段话中的重点再找出新的话题。

  作者虽然在每次采访之前都会做足准备,但是难免会出现因为对方的回答而打乱了提问顺序或者是提问方向的问题,这就需要随机应变本事了,转变话题可以从细致入微观察中入手,比如说对方的表情动作,揣测对方的心理状态,有的时候未必转换了话题就会走向可控,反而能够与对方产生更加意想不到的谈话内容。

  谈话的双方都希望对方此刻能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就像找到了同盟,他们想要被理解,想一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事情,会是怎么想的呢?将自己带入对方的处境中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共情技巧,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能做到,百分百全心投入一场对话中,其实很难,我们经常习惯性地聊着聊着就走了神。

  谈话的乐趣之一还在于即兴,很多时候我们本来准备好了要讨论的问题,但是或许是受到环境情景心情的左右,谈话的内容突然就会转到另一个方向去,这样在平时的聊天中很常见,但如果是采访的话,还是要学着把话题拉回来。要顾及采访的方向和主题

  很多时候自己觉得不该提问的问题,真的问出口对方是很愿意回答的,勇敢说出来,有时候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回答,不要被先入为主观念束缚,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事情并不是真的。

  倾听是打开对方心房的钥匙,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神表示自己在听,凝视对方的眼睛可以表达自己的真诚,觉得凝视会不好意思的也不用勉强,但是不能在对方说话的时候眼睛四处乱看,这样会给人不耐烦暗示

  感同身受虽然可以让对方感觉到你的重视,但是如果对方说什么话题都用“我明白”“我懂”来做回应的话,会让人觉得你是在敷衍,可以根据具体的事情来做回应,而不是所有的感觉都用一个回答解决

  很赞同作者的那句“谈话就是一场即兴表演”需要每一次都用心对待把握自己节奏的同时也要配合对方,完成一场双方都印象深刻的演出,不管是提问也好回答也罢,都需要时刻保持敏锐思维。要时刻把倾听放在表达的前面,这样才能让双方感觉都舒服,想要好好说,先要学会好听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四):倾诉者易得,倾听者难求

  

倾诉者易得,倾听者难求

文:【日】阿川佐和子 选自:《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

  说实话,究竟应不应该出版本书,事到如今我仍旧犹豫不决。出版方文春新书编辑部的向坊健先生给我戴了不少“高帽”,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1993年5月,我开始在《周刊文春》(以报道社会问题著称)上连载访谈专栏《想要和那个人见面》,至今已连载超过九百期,按照年头来算,到今年春天已经是第二十年了。我自己虽然也感叹能够坚持这么久有许多不易,但如果有人问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访谈,访谈水平有没有提高?”我本人几乎没有任何的心得。本书正文当中也会提及,直到如今,在出门做采访之前我还是会提心吊胆紧张万分。类似于“哎呀,不就是个采访吗?随随便便就能搞定啦”这样的从容,我是一点儿也没有的。

  更何况,最近我还开始主持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今后不仅我的文字,连我采访时的言行举止都要暴露在大家的面前。

  “哎呀,阿川只做这么点儿准备就去采访呀。”

  “嘿,阿川原来是这样伪装自己的无知若无其事地提问的啊。”

  “原来如此,阿川提问的方法原来只是权宜之计呀。”

  我的秘密一旦被读者和采访对象知晓,很难不对今后的访谈工作产生影响。果然还是不应该写出来……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这也是一个倾听自己心声机会

  阿川啊阿川,你在害怕什么?没有人指望着你能写出什么学术巨著。大家也都明白,你还在访谈的领域中摸索前行。不过,读者如果能通过你那并不怎么高明的访谈经历,以及无数次的失败经验重新对“聆听”这种行为进行思考,并从中学会一点儿经验,不也已经足够了吗?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我和许多非受灾者一样,在一段时间之内感到万分空虚,我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呢?难道真的什么忙都帮不上吗?我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焦虑烦闷,甚至觉得当时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全都是毫无意义的。

  后来,我遇到了糸井重里先生。糸井先生正在尝试新型媒体创作,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地震发生后,糸井先生的内心也曾出现过徘徊不决。他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时,他在推特上认识了一位二十二岁的姑娘。她在地震中经历了海啸,好不容易才逃出来。糸井先生很坦诚地向她吐露了心声。他说“我一直在心里自问自答。一方面觉得,虽然自己找不出前往灾区的理由,但是也必须要去;另一方面又觉得,毫无目的地前往灾区和旅游没什么区别。”

  听完他的话,那位女性这样回答道:

  如果您要去灾区,有几个地方我希望您能去看看。其中之一是避难所避难所里的灾民,希望能有人陪他们说说话。因为,哪怕他们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房子被毁、无家可归,但因为周围的人都有着同样的遭遇,所以谁也不会因此而感到震惊。

  即便是倾诉自己失去了家人,在地震中九死一生的经历,别人也不过是回应一句:“是吗?我还经历过更可怕的事情。”没有人会像家人一样耐心地倾听。

  所以,我希望您能去避难所陪大家聊聊天。哪怕您只是去看一看,大家就会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单的,就会明白自己并没有被社会遗忘。”她这样对糸井先生说。

  听了糸井先生的讲述,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仅仅是‘倾听’就能够帮助他人啊”,胸中的郁结之情仿佛瞬间消散了。

  再稍微跑一跑题,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我就在进行一项由农林水产省主办的名为“倾听记录甲子园”的工作。这个工作需要从全国上下选出一百名高中生,独自造访在山林中工作的百位行家中的一位,去“倾听、记录”,最终整理出一份报告。所谓在山里工作的行家,指的就是伐木工人、造林工人、烧炭工人、剪枝工人、香菇种植农等。行家的范围从前年开始扩大,从事河流海洋相关工作的匠人们也被纳入访问对象之中。

  那么,我在其中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请您向马上要去采访山中行家的高中生们,传授一些采访上的心得体会。”

  我受到委托,要向学生们做一个简单演讲实际上,这项活动给学生们下达的指标还是颇为严苛的,说不定比我所从事的访谈工作还要困难。首先,他们要打电话联系素不相识的行家(几乎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并确定采访的日期。采访当天要搭乘电车转公交车,再独自一人前往森林深处。在见面后开口问好的那一瞬间,就要打开录音设备,开始采访。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成年人为他们提供帮助。有时候,采访对象口音会很重,甚至让人听不懂他到底在说些什么。但即便如此,这些学生们依旧不会放弃,满怀真诚地去倾听人生及工作的宝贵经验。

  采访结束,回到家里后,要整理采访录音(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几乎每个学生都为此掉过眼泪),提取重点,将报告整理成行家们独自陈述的形式。

  半年后,一百份作品收齐时,我再次和这些高中生们见面了。当时,我选出了几篇优秀作品,并将其中的采访对象及身为采访者的学生请到了舞台上,询问了他们在采访过程中的辛苦经历。

  “感想如何呢?”

  我把话筒转向整理报告的学生。

  “一开始,行家带着我到森林里去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个老爷爷难道是猴子吗?居然仅凭着一根绳子,就能飞速爬上高高的树梢。”

  学生用略带羞愧的声音这样回答道。接着,行家开口了。

  “哎呀,他说要来采访我,结果紧张得不行,啥也问不出来。我还替他担心,聊这聊那聊了半天,对吧?”

  行家看向采访自己的高中生,眼神始终是那样的温柔,就像在注视着自己的亲孙子一样。

  “刚开始我还在想,这个高中学生跟我孙子差不多大,我也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对他能有什么用。不过在见面之后,他问了我很多问题,心里不由得高兴起来。毕竟亲朋好友都对我的工作完全不感兴趣。我也从来没有讲自己的事情讲过这么久。”

  这个企划原本就是希望能够让高中生了解森林中那些愈加后继无人、逐渐绝迹的工作。事到如今,行家们已经放话:“我才不需要什么继承人!这门手艺就绝在我手上吧!”话虽这么说,他们最后却对学生们道谢说:“感谢你们愿意倾听我的声音。”最后这幅景象,不禁让我落泪。

  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故事,感人至深的故事,催人泪下的伤感故事,带给人勇气的故事,复杂而有趣的故事,努力和忍耐的故事,令人不认同的故事,令人感到可耻的故事……无论他们是沉默还是多言,是笨嘴拙舌或是出口成章,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便可能会打动倾听者的心。

  倾诉者发声的方式,细微的反应、表情、举止、踌躇、羞涩、热情……哪怕是没头没尾的无聊内容,其中也能看出对方的性格,只要能令人感同身受,能令人感受到那些细微小事的魅力,对于我便已足够。而对倾诉者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向我倾诉,使得他们的心绪再度得到整理,并收获一些新的发现,那就更好了。

  如果倾听者在这一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便以成为这样的倾听者为毕生目标吧。

  《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读后感(五):向阿川女士学习,不善言谈的你,也能成为聊天高手

  想象以下几个画面:

你面前坐着妈妈交代你要好好招呼的远房亲戚,可是当两人单独坐在餐桌前时,你却不知道要跟他聊什么。明明算是相熟的朋友,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玩得很开心,但是当你们两人独自聊天的时候却冷场了。盛装打扮了一番前去相亲,对方的长相是你的菜,可是问了一个根本不算敏感的问题以后双方就陷入了尴尬……

  我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吧?

  明明很想向对方表示友好,可是却不是自来熟的外向性格,不知道如何找话题,真是不说话尴尬,说了话接不下去也是尴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打破尴尬,给对方留下很会聊天的好印象呢?

  这本新书《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静心聆听》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作者阿川佐和子(以下简称阿川)是日本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专业地位相当于日本的”鲁豫“、”杨澜“。

  她采访过近千人,包括北野武、渡边淳一、摩根·弗里曼、章子怡等各行各业的名人。在这本书里,阿川用她幽默亲切的笔风总结了20余年访谈生涯的全部采访经验。

  你可能要问:采访经验中怎么会有让我学会聊天的答案呢?

  其实,“采访”的本质就是“对话”呀,听同事发牢骚,与客户谈生意、与孩子沟通、结交新朋友……这些场景不都是生活中的“采访”吗?

  阿川也不是健谈的外向性格,但却总能让被采访的人觉得跟她谈话很开心,根据阿川自己的总结,就是因为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采访风格:善于倾听。

  有次阿川前去采访城山三郎,采访时阿川先夸赞了城山先生翻译的《商人家书》,称其:“非常有意思。”

  没想到城山先生反问她:“是吗?哪里有意思呢?”

  当阿川绞尽脑汁说完自己的心得后,城山先生又接着问:“嗯。还有吗?”

  在阿川说的过程中,城山先生始终带着微笑,一副兴致盎然的表情。阿川当时莫名地想让他更开心一些,也就不由自主的说了更多。

  但是中途,阿川想到自己才是采访人,赶紧试图把话题转回到城山先生身上。

  然而每次尝试总会被城山先生的简单问句引出滔滔不绝的话语,尤其是在城山先生随口问了一句“你父亲也很了不得吧?”后,阿川忍不住说了很多对父亲行为的抱怨。

  城山先生全程其实没怎么说话,但是阿川却觉得这场对话很畅快。

  “明明两人是初次见面,而且自己还是采访人,为什么我在城山先生面前,会说这么多还愿意说这么久呀?”

  这次谈话让阿川意识到像城山先生这样“善于倾听”也可以是一种采访方式,甚至比“不断发问”更好。

  而我从她的访谈经验中找到了不擅长说话的人如何聊天的答案,我将它们总结成了“三要三不要”,只要能做好倾听者的角色,就可以在对方心中留下“与你聊天很愉快”的美好印象。

1 要用疑问句延续对话

  举个例子:这个问题常被人问到:“你有什么爱好?”

  如果对方说“我喜欢看文学小说。”不用绞尽脑汁去想本文学小说来延续话题,你只要追问一句:“比如说?”让对方开口,说出喜欢的书籍,就算这本书你没看过,你也可以继续问:“是讲什么内容的呀?”既然是对方喜欢的东西,他自然会开口继续说下去。

2 要保持专注聆听

  听对方说话的时候,让对方看到你兴致盎然地在听(可以的话,带上愉快的微笑),就会很容易引发对方这样的心理:

“他这么津津有味的听我说,那我就再说两句吧?” “把那件事情也告诉他好了?”

  这样会更有利于调动对方的说话兴致,否则的话,可以设想一下在上面的场景中,你虽然在发出疑问,但是却左顾右盼,表现得心不在焉,那么讲下去的兴致绝不会高,话题也就中断了。

3 要走心的附和

  在对方说的过程中,也不要光听不发言,除了“嗯嗯”“是这样啊”这样的应和语之外,还可以使用鹦鹉学舌式附和,也就是重复对方的句尾。

  举个例子:对方说“我其实非常胆小啦。”在这样的叙述停顿时你可以用疑问语气接一句:“非常胆小?”

  这样既不会抢掉对方的话头,还可以让对方知道你有在听他的内容,并且对他说的这个关键词感到好奇。

4 不要表现出“我早就知道了”

阿川喜欢让自己保持“虽然知道,但是不太了解细节”的心理去采访嘉宾,因为表现得对对方要说的事太了解的话会导致嘉宾有“你都知道了,那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样的想法从而失去聊天的兴致。

  在跟朋友的聊天中也是如此,昨天我才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我兴致勃勃地跟朋友说我终于去图书馆办了白鹭卡,这样可以借40本书了,炒鸡开心啊!

  结果朋友回我一句:我早就办了,你才办啊……

  其实我只是纯粹表示我的喜悦,结果被她一句话说的完全浇熄了继续谈这个话题的兴致……

5 不要随便说“我理解你的心情”

人总是会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们其实并不可能轻易了解他人的想法。因此不要随便对别人说:“我懂”,同时,你们也不要相信会随便对他人说“我懂”的人。 这是阿川高中时的N老师对他们说过的话,当时她不以为然,但后来却意识到:在听到对方轻易说出“我懂”的时候,我们真的会感到高兴吗?难道不会想要反驳“你根本不可能懂吗?”

  我有次向朋友表达术后的疼痛:“开腹手术真的太痛了,痛得我哭了一个晚上……”

  我朋友马上接:“我懂,我懂。”可能我的怀疑表情太明显,他又补上,“我上次做完胃镜手术也是痛得半死。”

  我心里好受了些,可还在想:胃镜手术会比开腹手术更痛吗?因为我不清楚,所以没有继续说下去。

  其实就算做一模一样的手术,两个人的疼痛感也不见得是一样的,就像生孩子这事吧,有人只是哼哼几声,有人却是痛不欲生。

  不要企图与对方感同身受,但是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提取类似的经历来回应。毕竟,你们的经历中究竟有几分相似,你和对方并不能在短短一句话中达成共识。

  将心比心了一下,如果下次是我遇到这样的对话,可能会这样来回答:“我上次做完胃镜手术也是痛得半死,真希望科技能发达到完全止痛。”

6 不要随意提建议

阿川在采访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时,问他会对患者提供什么样的建议,没想到河合隼雄说”我从来不提建议。“ 这是有原因的。河合先生曾经是会给别人提建议的,结果有次提完建议以后,明明对方走的时候表示了感谢,但是之后却怒气冲冲地来指责他:“我按照你说的去做了,结果惹出了大麻烦,你要怎么补偿我!”

  如果你的建议有用还好,如果没用,人们便会把所有不顺都算在你头上。

  提建议对解决对方的烦恼没有任何帮助。你只需要听对方说话,对方在倾诉中其实就能自己理清思路,找到解决方法。

  做到以上六点绝对不难吧?

  对于不擅长主导话题的人来说,“善于倾听”绝对是个简单又好用的聊天手法。

  不需要你会满腹经书,也不需要你能滔滔不绝,只要做好倾听者的角色,你就可以成为对方心目中很棒的聊天对象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