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是必须要读书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不是必须要读书

2022-04-25 10:43:03 作者: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 阅读:载入中…

不是必须要读书

  前天我推荐了一本书,昨天是世界读书日,错开了一格。有读者不适应,跑来问我:为什么今年世界读书日你不推荐书了?我翻了翻白眼又觉得手心有点发痒。

  世界读书日,听起来就跟提醒到点吃药一样。关于阅读,你我面对的现状就是今年流行起来的那个笑话:书店是疫情期间最为安全的地方,因为流调报告里从未出现过任何一家。书中自有安全屋,说明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去,或者热爱阅读的人都在家里吃泡面,二者必居其一。

  往年我都会在这一天写一篇文章,鼓励读者去阅读。后来我发觉不是读什么的问题,也不是读不读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阅读的心。阅读需要一颗平静的心,波澜起伏时无论什么书都读不进去。今天的问题是心随时被扰乱,一刻都不得安宁。不用去讨论一口气能够读几页这种问题,那都是在考察专注力的高低,没专注力考察什么?

  这里我提供另外一个测试:在你的卧室和客厅之间画一条线,从你打算出门开始计数,到开门落锁结束,看你为出门做准备这一段时间,手里拿没拿手机,反复穿越了这条线几次?我想,应该有许多人是茫茫然不断反复穿越,拿起一样东西的时候突然想起还需要另外一样,拿起另外一样时又忘记了先前想好要拿的是什么---对自己的行为都不能保持觉知,一次性想好有几件事要做,排列好它们的顺序依次进行,又怎么可能静下心来花一刻钟读几页书呢?

  那么我在每一年的读书日,建议或者呼吁大家去阅读,岂不是很像站在山顶迎着大风呐喊?那声音不会往前传播,而是顺着风绕到身后去了。想要让那风停下,其实是要大家止息内心的散乱,凝成一根线。这本身不是读书能够解决的事情,虽然说阅读的确可能帮助人提升定力,但那也是开始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如何让人开始才是真问题,我想了又想,觉得自己没法让人心定。

  以前劝人读书的做法都是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最著名的一句广告词。总得宣传一下读书能带来什么好处,才能骗人进来读上几页。这话反过来理解就让人忍不住想流泪:没有钱没有房产没有女人的人,需要读书。书中自有,意思是读完之后现世依然没有。这个解释很粗鄙,但是既然要强调读书有用的那一面,就肯定无法避免基于实用性的检测。

  这句话放在今天不大好用了,不是因为老土,而是因为个人处境发生了改变。黄金代表财富,房屋代表产业,颜如玉代表繁衍。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有了这几样东西,再加上读了一点书,基本上对自己就有了个交代,对家人有了个交代,对祖宗有了个交代,自己的小世界就此安稳下来。个人可以动的就这么点东西,其它的东西不要去想,服从帝王的律令,圣人的教言,宗族的规矩,本地的风俗就好。

  现代人自己顾自己,解脱束缚的同时又茫然无所依。很多年没有人问我“你是哪个村的”,“你哪个单位的”,“你的族姓和堂号是什么”,我就是我,单独的一个人飘在这里而已。当初我辞职北漂工作了半年之后,躺在海淀倒座庙的房间里,在半梦半醒之间突然丧失了一切时间感和空间感,不断问自己: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干什么,我来这里做什么,我究竟是谁?当年我以为这是我反应迟钝的体现,现在我知道那不过是一次偶然的自己面对自己,意识到自身的处境是飘。

  从那一天起,我的交通费迅猛上涨。日落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得出去,不能停下,需要在这大而无当、空阔无边的城市里跑。得见见什么人,得聊聊什么天,得看看什么展,得听听什么戏,坐坐什么吧,最好一刻都不要停下,一旦停下那些个问题就会一把抓住我,把我拖入虚空中悬浮着的状态,继续反复追问。有几个实体的人可以见,有几个钟点具体的天可以聊,有一处真实空间里的展出,有一台转瞬即逝每晚都不会重复的戏,有一家无数游魂一样的客人进进出出的酒吧,都可以暂时驱散那种逃避追杀的感觉。最好是吃饭,填饱胃囊的同时,感觉灵魂也随之饱足起来,起码能管用几个小时---

  读书只是这些选项中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他人协助,不需要特别的处所,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我觉得启迪智慧,汲取新知,开拓眼界这些功用都是次要的,虽然的确有很多人为此去买书来读,并以此为傲。在我看来,读书对于个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无论你身在哪一种处境,有哪一种感受,书里都有人比你更早经历过,而且还有人会解释给你听,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处境,你的感受因何而生。

  两重宽慰:一、世上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独自承受;二、知道了为什么,就能让人放松。我当真100%相信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孤立无依因此时常为自己的存在感到迷茫?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么一套说辞,我就假装有了更深一层理解。既然我在深入理解现状,那么我的感受就会好很多,不再觉得四爪空挠,百爪挠心,而是落在了某个实处,落在了同类之中。

  当然可以不用去读书,去见人去聊天去喝酒去看展去看戏去泡吧去吃饭……效果都类似。人总得为自己的处境做点什么,就像是现在的北京市,中国最大的露营之城---疫情持续,没地方可以旅游,没livehouse可以挥汗,于是近郊远郊全都是帐篷和烧烤架,毯子上都是薯片开心果还有可乐。你越是深入思考疫情,就越是觉得空茫无所依,露营就很具体,比如说怎么睡觉以及如何防御蚊虫和小咬。

  所以不用专门提醒或者建议人们去读书,我现在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读了一本书觉得不错,那么我就写一篇读后感。以后再也别问“你读了吗”这种问题,免得带去伤害。也再别说什么读书保护大脑一类的浑话,吃火锅时烫两份脑花可能更为简单直接一些。因为我不了解别人的处境,也不了解这种处境下的心态,那我又怎么能判定读什么书就一定有什么用?不时告诉大家,我还在读书这就够了。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河要渡,那么每个人也应该有选择自己筏子的自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不是必须要读书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