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房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老房子

2022-05-16 09:42:34 作者:周喜根 来源:一步到胃推荐 阅读:载入中…

  老房子

  有一座周氏古民居老房子建筑位于新邵县潭溪镇爽溪村, 村中现存的古宅系周氏族人于清代修建,老房子外墙一处不显眼的位置, 有一块书写“乾隆丙午(清昌)立”的年号砖。乾隆丙午,即公元1786年,这块年号砖记叙了爽溪村周氏老房子古建悠久的历史,距今已有236年。爽溪村周氏老房子古建筑规模较大的有周家院子、怡福院、老屋堂、利本堂、清公堂、有怀堂五大院落,周边还有进士弟、群英书屋、养心斋等十几栋古建筑。

老房子

  周氏老房子依建于青山绿水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该周氏老房子古建筑院落均为多进院落、三间两廊式建筑格局,砖木结构,墙基和台阶以青石砌筑,工艺精湛。 留存的古道也是青石铺地,且户户连通,较具规模。 顺应山势地形和院落肌理布局的排水系统,每户门前屋后皆设有石砌排水沟,“明沟集水、暗渠排放”,体现了周氏祖先细致周密的规划思维。牌楼式建筑立面和步廊式空间形态为建筑特色。建筑外部,以牌楼式大门、封火院墙、挑檐、灰塑窗花所形成的牌楼式建筑 ,气宇轩扬又不失沉稳。它步廊式空间的形成与当地雨量多、日照长的气候条件相适应,能有效减少村民出行的不便,形成的独特风道调节院落屋宅的局部小气候。除了空间布局,周氏老房子雕刻工艺更是精彩绝伦。牌楼式正屋的飞檐斗拱上堆塑飞龙翔凤及“福禄寿喜”等图案, 门柱门坎上多为梅兰竹菊的青石雕刻,各具姿态,充满盎然生机, 尤其正屋的牌楼式墙以及其屋脊和窗花上的石雕、木雕、灰雕保存较好,刻画出的造型惟妙惟肖,进入建筑内部,可见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 厅堂上部仍保留有隔音天花板的大部分框架,在其中心位置设有八卦天窗, 宅内多设方形天井,均由条状青石铺就,地面则选用三合泥,大跨度的天井保证了室内采光、通风的需要, 在内部的门窗、石墩及各处,石刻木雕有“福禄寿喜”这些吉祥寓意的文字在窗扇及梁枋上出现达30多处, 也有梅兰竹菊、金狮白象等花鸟瑞兽,内容多出自戏剧、神话和民间风物, 雕刻的杜鹃、菊花、兰草、水竹、锦鸡等花卉瑞兽图形,多应景本土动植物形态,且图案形态各异, 每户的门簪的造型和雕饰都各不相同。 石刻木雕上的纹样充分运用象形会意、谐音同构等手法,寄托屋主人对富贵安康、吉祥美满生活的向往, 这些石刻木雕上的线条质朴、造型生动、风格沉稳或飘逸简练,细腻的刀法充分显现了工匠的精巧与智慧各式纹样精美繁复。 古朴大气, 遗憾的是,历经岁月,大部分石刻木雕窗花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磨损,或因保护意识的缺乏,部分遭受盗窃、贩卖。 周氏老屋在选址上遵循“人、山、水、村、田、地”统一的生态观,在装饰中,把杜鹃、菊花、兰草、锦鸡等审美观的纹样雕刻在门坎、石础上,把刻有“养心斋”“福、禄、喜、寿”等教化观的文字雕刻在窗扇及梁枋等构件中。由于气候环境、居住、生活习惯的差异,北方传统民居因地势平阔,气候寒冷,居住多以窑居、单层结构的砖石结构为主;而南方村落因地势多山,气候湿热,大多选择依山傍水,就势而建,以砖木为主。但不管怎样,都注重把生态观、审美观、教化观反映在选址、建筑构件与装饰纹样中。

  老屋大部分有人口住居,只有极少部分房子因无人住居而破败不堪。

  “任何一个村庄一个老宅子都有自己的历史。百年老宅子见证了一个村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和维系着一个村镇发展的历史记忆和延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宅子的历史价值越来越珍贵,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这里也沉淀着岁月痕迹,也寄托着乡土情怀,承载着文化 , 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也有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村落建筑, 随着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还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问题,它不同于古建筑、石窟等其它遗产类型,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活态性,因此需要以更为整体性的思路、更为灵活的策略和更为细致的方式开展保护工作,

  其实对周氏老房子乡土建筑遗产,是传统村落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保护工作中最为复杂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虽然政府投入、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保护资金和技术力量主要用于乡土遗产中的高级别文物,大量级别较低的乡土建筑保护状况仍旧堪忧,加上老房子的主人们则面临着“修缮老宅缺资金、经营老宅缺能力、转让老宅缺政策”的尴尬局面。而城市资本涌入乡村又为乡土遗产带来了过度商业化等威胁。作为一种仍在使用和演进中的特殊遗产类型,乡土建筑需要更为全面、灵活和细致的保护策略和方式。其次,这些传统村落中的老房子大多属于私产,这就需要创新机制,制定更为灵活的管理制度。当前,文物和历史建筑均由政府指定公布,事先并未与房屋所有者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管理制度则以限制性条款为主,缺乏激励和补偿机制。这导致老房子的主人往往将保护视为对其物权的侵害,有抵触情绪,甚至发生自行破坏老房子的极端行为,并认为“保护都是政府的事”,不再进行日常保养工作。一栋老宅子,每年检瓦除草、疏通沟渠,花费不过几百、上千元,便可几十年屹立不倒,但若缺乏维护,数年之后便会漏雨虫蛀,摇摇欲坠,需要斥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进行大修,造成极大的浪费。 民众可以自行将老宅子申报 ,获批后与政府签订法律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协议允许范围内的维修和改造均由房主自行组织,政府根据工程实际效果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通常为40%—80%)作为激励。这种上下结合,以奖代补,责、权、利分配明确合理的灵活的管理制度 。同时,县镇村还要为传统村落中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更为细致的技术指导,培养当地百姓自行开展保护工作的能力。各处传统村落应编制详尽合理的技术指导守则,用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方式说明这些建筑到底有什么价值,哪些建筑特点、历史信息和工艺做法是必须予以保留传承的,可以通过何种技术手段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残损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适应性改造,提升其保温、隔音等物理性能,并引入现代化设施,满足生活或生产经营的需求,使得老房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在未来进行维修改造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另外,还应通过聘请驻村指导专家、建立高校科研基地、组织志愿者工作营、建立示范点和样板房等方式,对当地社区和传统工匠开展科普培训和长期指导,使他们不用过分依赖政府,自行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年代久远的传统古村、老房子书画着祖宗先辈的智慧,物化了几代人的乡愁记忆,我们深知,只有保护好这些古村、老房子,才能更好地留存历史,留存乡情,也延续中国文化的根脉。 希望古老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得以长久保存和延续, 希望政府出台有关政策予以拯救这古朴建筑,让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屋重焕光彩和生机, 保护古村老房子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而古村老房子,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乡愁记忆和文化见证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老房子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