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喧哗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美]艾伦•雅各布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20-5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一):喧哗的大多数
本书是作者关于思考这件事的经验性写作,没有过多的理论与论证,回到日常经验,列举了诸如关键词、隐喻、文字、集体、直觉、感情、沉没成本等思考的障碍,最后甚至给读者列了一份思考排雷清单。人们认识思考问题就相当困难,何况去纠正与干涉思考,但在头脑发热时保持一定清醒,这种提醒是有意义的,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今天,社交软件伟大之处就是利用人们思维的惰性。为何刷抖音可以放松头脑?这些短视频绝大多数的内容是趣味性的,比如对嘴型唱歌、模仿舞蹈、恶搞与段子,浏览这些根本不需要思考,引起浏览兴趣就看,没兴趣及时划走,换下一条,存在大量重复的、低劣内容,但因为符合人的思维惰性,人们又不知觉的刷了一个又一个。有人试图利用短视频做优质内容,比如科普等,但生存环境有限,优质内容免不了被抄袭,低劣者直接发布伪造信息,毫无数据与论证的结论,只是依靠惊奇吸引眼球,更发展出许多伪知识视频与打假视频。被科技约束与规制的今天,独立思考才更有意义,当然作者也强调了思考的社会性,“思考具有不可避免的、彻底的、奇妙的社会性,你所想的一切都是对他人想法和言行的回应。”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二):想要思考,就必须练习忍耐,压制恐惧
本书是一本讲如何思考的小书,写的比较清晰明了,理论部分逻辑严洽,所举实例生动具切,最后还附上了一份思考者清单,也算是有道有术。综合来看,是本优质的思辨入门书、导读指南,值得一读。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随心所欲而写,有剧透,慎入。
1.
引言,作者讲什么是自己认为的良好的思考。
通过一个在行动中思考的生活实例,他提出思考的本质——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得出结论,重要的是思考和评价的过程。思考是在测试你自身的反应能力,是在权衡可用的事实与信息。思考需要你竭尽所能,利用一切可用和能用的感官,探究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思考有时也是一种猜测,你会尽量地谨慎和负责,试图弄明白某一事物可能是什么。
这里作者有个小结论,思考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思考从来都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我不太理解作者用艺术和科学将思考二元划分的用意,以及用不确定性去定性艺术本身也不太令人信服。
2.
在思考中最难的一点,并不是“克服认知偏差”,而是如何获得思考的意志。作者用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来说明,自觉的思考,是“慢”的思考。此处举了一个例子,最后的思考清单里作者也有提供一条相关的建议:当你想要以挑衅的方式回应别人时,请暂停5分钟,去散散步,或者给花园除除草,摘些蔬菜,让身体动起来。你的身体知道什么样的节奏更美好。感同身受,你才能更好地思考。我觉得这个建议很管用,当然建议的实施形式因人而异,通常来说我只能静坐5分钟。
3.
《舆论与情感》一节中引用了罗宾逊《清教徒与正经人》中的部分话,“我们谈论和评价清教徒的方式,恰恰展现了我们眼中清教徒的重要特征。”罗宾逊的部分观点听起来非常有“乌合之众”风味——人们有一种集体性狂热,想要被社会认可,被群体接纳,对某些事物的评价与态度就是加入组织的暗语。
作者的观点在这一部分有一条清晰的线:从人们谈论某种事物的方式与态度,到舆论阻止人们对某一话题提出质疑,再到思考是一种自找麻烦的行为,它剥夺人们持有大众认同的观点时所感受到的愉悦,层层递进,以艾略特的结论收尾,“当我们不知道,或者当我们知道得还不够多时,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情感来代替思考。”替如今的整个网络生态做了论断。社会联结通过情感共享得以加强,而情感共享又激发了社会联结,这是一个将反思排斥在外的思考闭环。
4.
书里有不少生动的例子,引用恰当,增色不少,比如“威尔特·张伯伦的男性理性”的例子。
张伯伦喜欢用一种传统并且成功率低的方式去投球,他自己承认那是因为他不想用可能会被人视为小女孩或娘娘腔的姿态投球,那会让他很尴尬。格拉德威尔批评张伯伦因为担心别人的看法,就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成就的做法。
作者指出,格拉德威尔的批判是一个非理性的论断,因为他的论断基于一项未经证实的假设。他假定如果张伯伦是个理性的思考者,他唯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但是事实上,对于张伯伦来说,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与人做爱,那么你很大概率上会避免任何可能影响到你声誉的行为(参见张伯伦的自传)。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在工作场所放弃了一些东西,只为了在一个对他而言更有意义的舞台上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这种决策可能在道德上靠不住,但绝不是非理性的。
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可以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个对理性思维的论述,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对于非理性思维的评判,一定都要把“关系利益”考虑其中,才会是完整的理性模型。
正如我们并非独立思考一样,为了保持思考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以积极的情绪去回应世界,考虑他人的想法,保持与他人的关联,在这样的情感联结中,才能触摸到思考的本质——精确的感知力和充分的辨别力,然后,我们只需学习如何更清醒、更精准地思考。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三):如何在信息大爆炸时代进行思考?
美国人艾伦•雅各布斯写了一本名为《喧哗的大多数》的小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如何让自己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被轻易洗脑、带节奏,提出了建议。全书不到两百页,语言通俗易懂,引用延伸内容也很丰富,值得一读。
喧哗的大多数7.6[美]艾伦•雅各布斯 / 2020 / 中信出版集团从去年的香港暴乱到今年的“227事件”,我一直想不明白:这些当事人真的有自己的思考吗?为何有人宁愿撞南墙也不肯悬崖勒马,回归正轨?看完《喧哗的大多数》一书,我找到了答案。
作者在书中对普通人的思考行为提出了三点建议:
1.注重自己思考的过程而非结果。
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提出了“思考的本质: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得出结论,重要的是思考和评价的过程。思考是在测试自身的反应能力,是在权衡可用的事实与信息。”
也就是我们更加关注对“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思索,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搜集各方信息,从而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不是只知道某一方面的信息后就直接站队,完全由情绪主导。
香港暴乱和227事件,其实都有这样的问题。
香港部分民众对当下社会有不满,通过正确沟通、法律渠道来解决不好吗?非要通过暴力手段中断大家的正常生活,想迫使另一方屈服于自己的主张,这种方式能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呢?现在不是近代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我们都有自己的模式和发展,没思考清楚“怎么做”这个问题,不符合时代主流和背景,注定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227事件”是两个不同圈层文化的碰撞。对艺人或者粉丝群体来讲,“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在这个事件中得到了完整诠释,粉丝发起的投诉行为最终演变成了对艺人的作品、代言商品甚至个人的抵制。什么是对艺人正确的助力,如何对待艺人的不同观点,恐怕是所有粉丝群体都需要思考的。
“在一个群体中,我们很容易凭直觉和冲动做事,而人的直觉和冲动不是那么可靠。”带入情感不是问题,以情感代替思考才是问题。“集体性狂热”导致人们被情绪和群体思想支配,为了让自己继续留在这个群体中,忽略自身的思考和疑惑是不明智的。
玛丽莲•罗宾逊认为“接受未经权威证实的观点,会使人们深受一知半解之害。”“如果你想要思考,那么你将不得不尽量消减这种“寻求认同的本能”。”
2.听到自己不同意的观点时,不要立即进入反驳模式,要“给它5分钟”。
换句话说,就是要让自己在做出结论前尽可能接受不同信息,有思考的时间。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认为直觉思维是大脑思考的第一系统,自觉的思考是第二系统。日常生活中,我们运行的基本是第一系统,只有当我们发现问题、异常和反常现象需要处理时,才会启动第二系统。
我们不赞成发言者的观点,很容易越听越情绪激愤,这就进入了反驳模式。而在反驳模式中,倾听已不复存在。当倾听停止时,思考也就停止了。“体验派表演”和“双系统”能有效的帮我们实现“给它5分钟”。
对某个话题越感兴趣,就越有可能使我们屈服于这种诱惑。当人员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能变成了集体性狂热。“当某种言论对我加入一个群体的效用越明显时,我就越不愿意去评估自己表述的合理性。”
3.独立思考并不存在,大学是锻炼思考能力绝佳实验室。
思考会伴随着情绪、环境、群体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故完全独立思考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能做的是上文第一点的内容——多思考,关注思考的过程。
非常同意作者对于大学对人的思考的启发作用的评价。
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多进行思考,多与人交流,才会让自己不被带节奏、不被称为“脑残粉”。希望你我都能拥有良好的思考力,从今天开始行动吧!
《喧哗的大多数》读后感(四):与其打破偏见,不如承认偏见
想要认识偏见,首先要承认的是偏见无处不在,承认它成为一切理性探讨的基石。
这两年,我越来越多地在网络上见识到各种偏见,这些偏见往往寄生于某种群体和标签,比如粉圈,比如女权。在这些问题上,太多人受制于偏见本身,导致讨论与正常话题的展开非常困难。
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很多困惑,有关于群体,有关于争论,有关于社交媒体。
1.讨论与反驳模式
反驳模式——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一模式思考2分钟再发言“当我们不知道,或者当我们知道得还不够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倾向于以情感来代替思考”2.寻求认同的本能
3.群体与思考的排斥闭环(粉圈洗脑)
4.“内环”与“成员资格”(群体道德范式)
5.从邻居到他者(社交媒体与人际关系)
6.“争论即战争”(二元讨论)
7.群体划分与标签化
8.思考与民主
9.思考清单
10.开放与封闭
完全开放不是好事,需要在坚定立场下开放讨论
11.“隔音室”
社交媒体与群体叠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