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武汉日记:方舱“手绘小姐姐”的抗疫画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比如,她画了云南援鄂医疗队的杨丽萍医生。她的话,代表了几万名医护人员每一天的艰辛付出的常态,让人心疼、落泪。“繁闷的防护服、复杂繁琐的工作使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看到患者喝水,只能悄悄地舔舔干涩的嘴唇,纸尿裤成了吸汗装备。为了无缝对接,下班后仍需进行大约一个小时的详细交班,此时已全身无力,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按流程脱隔离衣、防护服后只能静静地倚靠在墙上大口呼吸。最长的一天,12.5小时滴水未进。”他们的辛苦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两天,北京又因为新发地发现病毒和感染者而形势紧张起来,又有很多医生、社区工作人员投入到抗疫的一线。在为北京担心的同时,也宽慰自己:有了前一段时间的抗疫经历和经验,相信北京的抗疫行动会更快取得胜利,相信团结努力的中国人能很快战胜这讨厌的病毒。
“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家都平平安安回家。”祈祷这一波疫情快点结束,让我们的生活早日回归正常,让可爱的人们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
通篇读下来,平常的语言,Q萌的大白,让人感受到温暖,回忆起在那段困难的时间里,自己捧着手机家里蹲的情景……
手机提示音开到最大,等着物业群里消息,找志愿者订购日常用品。
拿着手机猫在阳台上,看楼下保安来回巡逻,手里提着的功放里,不断提醒住户做好居家消毒,不要下楼,有任何需要找物业。
带着口罩、眼镜、手套,穿着羽绒服去社区诊所给父亲买降血压的药,走在只有值班巡警的街道上,胆战心惊,诊所里的医生护士都是全副武装,每个人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曾经只是在电影里的片段出现在自己眼前,当时就觉得,这个病毒很可怕,但是更吓人的是这个全城警戒的氛围。进一趟诊所出来,仿佛身上带了无数个病毒。
作家沈念说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经历一件糟糕的事情时,总感觉此时自己是痛苦的,日子难熬,然后过去也如飞刀刻柳一般,过去也便过去了,再回首时也发觉,似乎没那么煎熬。
2020年,对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是艰难的一年。
形象软萌,乐观积极。疫情来势汹汹,回忆当时的心情,每天都跟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感动地热泪盈眶,一会儿激动得义愤填膺,远离疫区的我们尚且如此,何况身在疫区的人们。但黎婧在自己生病的恐慌中,在目睹了身边病友的身体状况下,依然用乐观积极的心态来反映生活。在她的笔下,那些穿着臃肿的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志愿者,都变成了圆滚滚、胖嘟嘟、憨态可掬的“大白”。虽然我们看不到他们面罩下的细微的表情,但他们丰富的肢体语言很好地诠释了他们的内心活动。在方舱里,黎婧感受的不是压抑,不是抱怨,不是痛苦,更多的是感动、感恩、无畏、坚定的正能量。她把自己感受到的通过画笔传达给身边的人,又通过网络,感染了万万千的人。是啊,只要全国人民互帮互助,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就一定会取得抗疫的胜利。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危机的一年,但只要我们心有阳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战胜困难,成为笑得最美的人!
关于疫情在中国的开始、经过直至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从电视和互联网两个途径得知。因为国内疫情最可怕的1月底至3月中旬期间,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宅在家,对外界的情况了解也就限于这两个途径;也因为中国互联网的进步,小道消息满天飞的情景少得多了;宅在家也可以上课、上班,物流也基本还算畅通,正常的生活秩序说实话并没有很受影响。所以疫情对中国的影响,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并没有那么大,相反倒是促进了个人和公共卫生习惯的好转。
总体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就像大多数的时候一样,除了“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无疑都是“最可爱的人”;其他的,就是各种货色轮番登场了——到底都有哪些,已经过去了的几个月的时间,大家已经看得非常清楚,并不需要多说什么。倒是应该多想一想,这场疫情到底带给中国和世界了些什么?以后应该怎么办才是最佳的应对之策?
从2003年到2020年,说实话,中国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虽然此次疫情一开始也不免犯了些错,但总体来就应对还是比较好,采取的措施也足够雷厉风行,所以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至今全社会的工作、生活秩序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正常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事实到底是什么,不需要谁来多说什么,大家都有一双眼睛,可以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分析。当然,即使余音不再了了,也不能大意——毕竟,世界其他地方还“水深火热”呢,还需要继续努力,直至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彻底消灭COVID-19!
画集的161页有一句话,确实是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最好的礼物就是大家都平平安安回家。”而为了这样一个目的,那些有名的、无名的以及更多的中国普罗大众,确实付出了很多很多!这也正是中国力量之所以为世界惊奇和肯定之处。
“当走到户外小广场的出口时,我突然看到一个穿着红色冲锋衣的姑娘在冲我招手。我认不出她是谁,她对我叫着‘我是徐荣啊’。
‘是你呀!’我激动地跑过去,笑着说:‘你们脱下防护服,我都认不出来了。你不是刚才已经交班完毕下班了吗?怎么没跟班车走呀?’
徐荣对我说:‘我知道你们今天要出舱了,我就在出口等你们,我一定要送你们出舱,一定要抱抱你们。’
看着她笑得灿烂的双眼,我却忍不住又红了眼眶。
接我们的车,一直到晚上8点才来,我们一出大门口,看到一直守在那里等我们的徐荣,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一打开它,看到的是一张淡粉色的扉页,瞬间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关于一场艰难战役的记录。
特别是,这次战役只是发生在几个月前。
还有患者们一起排队去做核酸检测、做CT,队伍中有人穿着睡衣,就很真实。
医护人员说他们不能老躺着,会憋坏的,要起来运动运动,所以带领大家做操。对了,打开水也是做运动。
更厉害的是,患者们还参加了体能竞技测试。这个测试就是随身背着一个便携式的心率测试仪,再加上一个测血氧的仪器,快步走6分钟不能停的测试。
除了做运动,大家还有其他舒缓心情的做法。比如“小品哥”,他叫夏斌,性格开朗,在方舱里编演拍摄逗趣的视频。
他组织大家拍了《地道战》《英雄不败》《通往健康站的列车》等小品,给大家带去欢乐。
其实,夏斌这么卖力地演小品、拍小品,是为了让身患癌症后又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能看到,能知道他的情况,他希望妻子开心起来。
夏斌的妻子在2020年1月底第二次癌症手术后病情恶化,又感染了新冠肺炎。几乎同时,夏斌也感染了新冠肺炎,有人问他害不害怕,他说:“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这次和她得了一样的病,我没有让她一个人在那儿挺。我会继续拍更多的视频,让她开心起来。”
黎婧还画了一位老奶奶,她七十多岁,说经历这场灾难还能健康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他们都是普通人,感染了未知的病毒,承受住了恐惧,带着乐观的心态,战胜了病毒。
医护人员:给患者喂饭,洗脚,输液
协和医院西院的徐晓静在为重症患者输液。
协和医院西院,来自三个不同地区的医护人员,合力将重症患者抬到床上。
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曾桃给重症患者喂饭。
超负荷工作的护士不敢睡觉,只能趴着休息。
做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给每一位病人做检测,检测完一个人,就进行一次消毒,然后认真地收好样本。
为鼓励大家运动,安徽马鞍山的晋秀云师傅改良创意了一套更易学的“小马八段锦”。
很多的点点滴滴,可见看到医护人员们的专业、用心、可靠与辛劳。
虽然漫画上的他们,都穿着防护服,看不清模样,但是黎婧把他们的名字、来自哪里都写在衣服上。
也有人寄去医护人员的照片给她,让她帮忙把医护人员画下来,这是对他们辛苦工作岁月的记录。
各行各业: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消防员,环卫工人,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志愿者们,还有很多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可爱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
保障大家生活物质的社区工作人员,累得在运输菜的车上打盹。
一遍遍清扫走道和楼梯,把地面拖得干干净净的不知名的志愿者们。
把一盒盒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每个人手里的志愿者们。
“问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也不愿说。”
多少在这场抗疫战争中默默奉献的人,还好黎婧把他们劳作的形象画了下来,他们是一个群体的代表。
许多不肯透露姓名的清洁人员、消毒人员、志愿者们,多到无法一一拍照出来。
人总需要一些见证历史的实物
想起以前读书时知道的一本《安妮日记》,它是一位小女孩写的日记,记录了她和家人在纳粹迫害犹太人期间的生活。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600万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这个残忍的结果,世人皆知。
那600万犹太人在当时恐怖的氛围下,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怎么样躲藏度日,除了当事人,不为人知。——在历史长河中,事件本身足够震撼,每个普通人的感受反而在当时容易被忽略。
直到一位小女孩的日记,在她去世后被发表。小女孩叫安妮·佛兰克,1929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安妮在13岁生日时,父亲送了一个笔记本作为她的生日礼物。笔记本的封面是红白格绸面,旁边还有一把金属的小锁。安妮用它写日记,每天都向“这个闺蜜”讲述自己的生活。
希特勒上台后,安妮一家不得不躲避纳粹的迫害。父亲决定把全家人藏在公司办公桌后面的一个暗室,安妮把那里叫做“配房”。安妮一家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封闭生活,荷兰的朋友会偷偷去那里给他们送些食物和外面的消息。
安妮每天都会写日记,她听地下电台说,战后日记可以让人们了解民众的苦难。她想,她的日记在以后可能会成为物证。她不断地写,准备等战争结束后发表。
安妮的日记后来被一个荷兰人找到,安妮的父亲把它发表了。《安妮的日记》这本日记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是安妮创造力和品质的最好证明,也是众多普通犹太人在那段黑暗岁月里日常感受的记载,是历史的重要物证。
所以,人总是需要一些实物,一些见证了曾经岁月的实物。
不禁想到我们正在经历的2020年,它在历史上注定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这段历史里有着自己的经历、感受。许许多多的照片、视频、日记,当时各种形式的记录,日后回过头来看,都是对历史的记录。
为什么单单是看到黎婧在书中写的“序”,都会不自觉眼睛湿润?因为我们都明白这是一场怎样的战役,我们都知道医护人员的辛苦,很容易就触动到我们的情绪。
“一琴一鹤”说:虽然画里没有我,但画里也有我,想跟孩子一起分享妈妈做过的事。
“天津心梦”说:小姐姐出版吧,我想留一本收藏,等女儿长大了,告诉她2020年初发生的事情,告诉她有一群义无反顾的英雄守护了我们的春天。
“筱风残月”说:希望画册能出版,多年后,对作者来讲,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全国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者来讲,那是一段人生的历练;对全国人民来讲,那是一段感恩的岁月,那你就是记录者。
看看英雄的人们,在一座英雄的城市,度过了怎样的日日夜夜。